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诗话中秋,赓续团圆夜传统韵味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9日10:1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浅秋与暑热缠绕在一起,秋风秋月的浓浓诗意如同长江黄河之水滚滚而来,迎来又一个温馨而充满诗意的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月满人团圆,中秋赏月始于晋,兴盛于唐宋,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情感最为浓郁、文化意蕴最为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银辉洒满大地、桂香飘逸的夜晚,期待的是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更向往着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借由诗词的温婉与豪迈,共话中秋之美,抒发心中那份对家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水调歌头》以一句天问,开启了中秋诗词的浩瀚星河。这轮跨越古今的明月,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也寄托了他们最深沉的情感与哲思。中秋之夜,家家户户举杯邀月,不仅是在庆祝丰收与团圆,更是在寻找那份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宁静与释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道出了人们跨越千山万水,心灵相通的共鸣。无论身处何方,抬头望向那轮共同的明月,便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人的思念。中秋,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变得如此真实而强烈,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句词,成为了中秋佳节最美好的祝愿。尽管人生无常,聚散离合难以预料,但只要心怀希望,珍惜眼前人,即使身处异地,也能通过这轮明月,共享那份温柔与美好。中秋,是珍惜与感恩,是在忙碌与奔波中,不忘初心,不忘家的方向。

举杯邀月,开宴赏花,阖家团圆,欢庆佳节,被文人墨客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李群玉《中秋夜南楼寄友人》“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即便有山珍海味,也不能驱散思乡的忧愁;张祜《题于越亭》“肠断中秋正圆月,夜来谁唱异乡歌”,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中秋令人肠断;宋代苏舜钦《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则是怀念朋友……他们以诗会友,以月寄情,留下了许多传颂至今的佳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那份对团圆的渴望、对亲情的珍视却历久弥新。所以李白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浪迹天涯,仍坚信“月是故乡明”。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绝大多数人或许不能像古人那样围炉夜话,但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社交媒体等方式,或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新中式全家福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节日体验,与远方的亲人共赏明月,这份跨越地理限制的团聚,同样充满温馨与甜蜜传递祝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符号,更是华夏人民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个中秋之夜,不如放下手中的繁忙,与家人共赏明月,不如以诗为媒,以月为鉴,共同感受那份不变的中秋情怀,共赏那轮皎洁无瑕的明月,共祝天下人团圆美满,幸福安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丽(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