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至,明月千里寄相思。千百年来,中秋圆月高悬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寄托依恋家国的情,照亮思乡念亲的眼,指引归家团圆的路。中秋,是诗意的浪漫,更是丰富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蕴藏着华夏儿女对小家团圆、大家幸福、国泰民安的祈愿和追求。
据记载,“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而作为一个节日,中秋节始于初唐,盛行于宋朝,并绵延发展至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中秋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嬗变中,融汇着人们对团圆的守望、对丰收的期盼,看花、赏月、吃月饼等文化活动也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名篇佳句在代代传颂中凝聚起中华民族丰厚的情感意蕴和浪漫的文化气息,明月中秋的多姿多彩,早已走出诗词名画,融入我们的血脉。我们更加重视中秋节,也是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更加自信的表现。身处新时代,能让传统文化更具“流行范儿”,近年来,“线上过中秋”点燃了人们参与欢度节日的热情;“有文化的月饼”不断刷屏,一些博物馆加入文创月饼制作行列,“镇馆之宝”纷纷化为造型别致的月饼……借助“互联网+”,以富有文化韵味的方式过节,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不仅让中秋节变得更有味道,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古今”之间得到了更大张力。
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大体是一年中最圆的时候,人们在赏月的过程中寄托着家人团圆的美好祝愿。其实,在期待小家庭团圆的同时,我们应该推己及人,有些人因为特殊原因无法与亲人团聚,比如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战士、边防官兵、消防队员、客运服务人员、清洁工人……他们需要坚守岗位、负重前行,他们把佳节团圆的机会让给了他人,把团聚之情化为了工作干劲。他们像光、像火,他们让中秋美、家国情温暖四方,我们在享受家庭团聚温馨的同时,应该感激他们的无私奉献。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秋团圆,皓月当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昭示了“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的家国情怀。一方面,家和才能万事兴,国家富强才能人民富裕,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征程中,发展成果最终都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另一方面,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发展好了,我们每一位国民都应增强家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立足本职岗位,勤于实干,主动争做只争朝夕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开拓进取的实干者,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国家的发展才会蒸蒸日上,我们的日子才会更好,我们祈愿和追求的花好月圆,最终就是要让每一个家庭的小团圆汇集成为中华民族的大团圆。
天涯明月万里路,家国情深追梦人。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皓月当空、饼香四溢、亲人团聚的时刻,中秋佳节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韵味也在人们心中升腾而起,并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在寄托相思中体认对家国深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用拼搏奋斗赋予中秋节新的时代内涵,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宜潮(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