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浓厚的人文情感。在仲秋时节,人们赏月、品桂、吃月饼、饮桂花酒,欢聚团圆,庆祝丰收。当一轮圆月升起,明辉的月光照耀着今人,也曾照耀过千年前的古人,不如通过古诗文去品鉴中秋之美。
中秋节起源悠久,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发展和创新。“仲秋之月,择元日,命民社。”(《白虎通·社稷》)记载秦时人们祭月祈求风调雨顺、庆贺五谷丰登的活动。“圆满中秋,玩争诗哲。”(唐·李绅《赋月》)描写了在中秋赏月赋诗的浪漫柔情。“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宋·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回忆在一片桂花丛中嗅着桂花香、喝着桂花酒。“一遇中秋节,竞赏中秋月。”(宋·释妙伦《偈颂二十二首》)“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明·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等诗句刻画出不愿浪费空明月色、珍惜美好时节的赏月场景。“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载中秋吃月饼的饮食习俗。
在中华儿女心中,月亮与故乡一直有着密切联系,而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分外明亮,思乡之情、团圆之意也愈发浓烈。“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唐·杜甫《月夜》)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在交通和通讯并不便捷畅通的时代,人们望着同一轮月亮,寄托同一份情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宋·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等诗句都传递出希望圆满长久、岁月和美的普世愿景和人间大爱。
除了通过月亮寄托情感外,月相的变化也激发着人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李峤《中秋月》)通过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思考,流露出着对自然的敬畏、对世界的探索。“悠然天地内,皎洁一般心”(唐·马戴《中秋月》)沐浴着皎洁月光,领悟着超然境界,传递出追求内心平和、洁身自好的生活哲学。“沧桑知几变,月色总如新。”(清·缪思勃《中秋》)感慨变化沧海桑田时,也看到月色依旧,在对永恒与变化的思考中告诫珍惜当下。
中秋节不仅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秋夜以古诗文为媒介通过古人的眼睛去欣赏中秋月,一起欢度佳时节日、感受自然造物、领悟人间欢喜、思考人生哲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澳(湖北宜昌)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