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这一个值得铭记于心的日子。“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烈士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灵魂,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化身。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英烈活动,用行动向烈士致敬,为英雄献礼,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团结奋进的中国力量。
怀想国家往昔之艰辛,追念英烈牺牲之悲壮。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英雄烈士灿若群星,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奋斗、英勇牺牲。从救民救国的革命先烈李大钊、陈延年,保家卫国的抗战英雄杨靖宇、左权,到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科学家王淦昌、陈怀瑾,戍边守边为国捐躯的官兵陈红军、陈祥榕……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英烈永远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上的坐标,是历史长河里的不灭灯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信念如铁,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应对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哪里有困难和危险,哪里就有奋不顾身的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他们当中,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致敬英烈,必须传承英烈的事业。饮水思源方能走向未来,继续前行才能告慰英烈。每一次烈士纪念日都是对心灵的洗礼,都是一次又一次凝聚力量的过程。当前,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还有众多的“腊子口”“雪山草地”需要跋山涉水,在这个历史关口,我们更加需要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复兴伟力。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坚持线上线下并举,用好各类媒体和渠道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在春风化雨中教育引导公众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汲取信仰力量,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把宣传普及英雄烈士保护法与加强网上主流舆论引导相结合,让人们在互动参与中学习法律知识、传承红色基因、培植信仰信念。积极开展“红领巾讲解员”“向身边的英烈献束花”等活动,把烈士纪念设施建设成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基地、少先队实践教育营地,推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与烈士祭扫纪念活动深度融合,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致敬英烈,尤需发扬英烈的精神。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向上的国家与民族,从不会忘记捍卫国家尊严、保护人民利益的革命先烈。在满目疮痍的山河大地上、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众志成城,以全民族的奋斗意志筑起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长城,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是李大钊用行动证明的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夏明翰面对敌人屠刀写下的雄壮诗篇;“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这是面对敌人6天内9次劝降的瞿秋白作出的铿锵回答……重温革命先烈的事迹,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热爱人民的崇高情怀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今天,把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推向前进,必然会遇到艰难险阻、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挑战。唯有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致敬英烈,还要做好烈士褒扬工作。我们党高度重视英雄和烈士的褒扬工作,大力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让尊崇捍卫英雄烈士的鲜明价值导向更加深入人心,保障法律实施制度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依法惩治诋毁亵渎英烈的行为、加强对烈士陵园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各地结合历史文化和实际情况,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加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规范纪念活动开展,依法保护英雄烈士和烈属合法权益,组织开展“致敬英烈·关爱烈属”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以国之名的举措和行动,让铭记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每逢清明时节,安徽合肥延乔路路牌被鲜花环绕,“81192”驾驶员王伟墓前满是战机模型,网络“云祭扫”方兴未艾……传颂英雄事迹、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每一次铭记,都是为了汲取精神伟力;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新的出发。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他们的基因,赓续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学习英烈身上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牢记职责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直面困难挑战,从先烈身上传承信仰的力量,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在平凡岗位上砥砺奋进、踔厉奋发,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子勉(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