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美丽中国气象万千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01日10:0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纵向推进国土资源绿化,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一系列重要行动、重要部署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美丽中国建设正在加速成为现实。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历史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森林覆盖率仅8.6%,风沙肆虐、水土流失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绿化建设,号召“绿化祖国”。75年来,从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海洋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到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再到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绿色革命”深入推进、“绿色地图”不断拓展,“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底蕴日渐丰厚。放眼今日之中国,我国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贡献了全球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风沙退、江澄澈、草如茵,“开门望山、推窗见景、满目皆绿”的“诗和远方”可圈可点、触手可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乡容乡貌美不美、农村环境好不好、污染防治到不到位,不仅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步伐,更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我们欣喜于看到,从1949年到2024年,我国各地各部门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延伸治理深度、拓宽治理广度,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坚持城市黑臭水治理,确保农村居民群众饮水安全。与此同时,持续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引导农村居民实施垃圾分类和引进企业进行垃圾资源化处理,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等偏远地区延伸,进而打好新时代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让既能够“推窗可见的绿”又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乡村加速成为现实。行走于当代中国,“鸢鸟翩飞、鱼翔浅底、江豚逐浪”的生态美景频频显现,城乡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书写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动人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浙江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一大批以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发展提速赋能;湖北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及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科技创新的“变量”正逐步转化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增量”;四川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力促制造业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服务化延伸、生态化集聚……走过非凡七十五载,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丰富的实践,无不是各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生动注脚,无不砥砺着建设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不变初心。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全面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民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楚青萱(十堰“红笔”网评团队成员)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