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老街焕新,更要做实“里子”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6日18:1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历经百年沧桑、经过三年改造提升后的全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宜昌二马路-红星路历史文化街区,“补妆”归来火爆出圈。根据相关数据,该街区黄金周期间日均接待量超过1.5万人,其中国庆节当日突破3万人次,成为宜昌时下最热的网红打卡点。近年来,各地推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有机融合,用新瓶装老酒,让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街巷的记忆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扮靓“面子”,要做实“文化赋能”的里子。截至2023年,全国共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从成都的宽窄巷子、到福州的三坊七巷,从武汉昙华林到襄阳北街,各地文旅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老街的文化底蕴,通过修旧如旧,完善配套设施,让一大批古建筑通过焕新,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用文化为城市发展赋能。

社区的烟火气是人文特质的传承,扮靓“面子”,要做实“城市更新”的里子。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的缩影,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扩张向城市更新转变,老城里的历史街区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项目之一。这些街区,既有价值高的古建筑,也有老百姓居住的老旧房屋,如何高质量开发成为城市运营的难点之一。不少项目推行大拆大建,看上去原汁原味,实则景色单一,只有街道没有生活,最终沦为门庭冷落的“摆拍”街区。要正视老街的开发,因地制宜,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传统的生活场景有机结合,让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独特魅力,让寻常百姓能在这片历史记忆中寻找儿时的回忆。

城市的故事是共建共享的创新,扮靓“面子”要做实“共筑合力”的里子。近年来,各大城市为如何留住游客,打破城市旅游空心化不断谋篇布局,让老街焕发新生则是必选项目。IP形象打造、艺术装置设计、主题活动策划、严选品牌入驻、多元化媒体宣传……要在全国众多的历史街区中脱颖而出,需要城市和运营方等多方力量合作,共同打造老街品牌,传播老街故事。今年8月份,住建部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入选清单,住建部将向全国推广其经验做法。这片街区正是以“街区”“景区”“社区”“园区”“校区”等多功能的叠加模式,系统展示了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打卡。

当下,历史文化旅游正逐渐火热,成为老百姓旅游的重点目的地之一。伴随这份热度,每年都有大量的老城老街老巷正在被“唤醒”。各地在对历史老街的改造和运营中,不能一味模仿,照搬照抄热门老街,跟风上项目,还需注重如何深挖自身的历史底蕴,与城市的文脉深度融合,让昔日的老街道、老巷子、老建筑真正“活”起来,才能深得每一位到访游客的共情。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筱姹(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