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文化长江,遇见无处不在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3日13:5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文学长江,击水中流。10月19日,2024长江文化艺术季——“遇见长江·长江文学周”在武汉开幕。作为九项活动之一的“大家遇见大家”创意满满,精彩不断。在黄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刘醒龙,与“苏轼”上演了一场抒情与豪放的古今对话;在安陆,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江大学教授孟修祥与“李白”以诗会友、谈古论今;在秭归,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遇见“屈原”,与其对谈互动......古与今的碰撞,才与情的交融。文学长江的滔滔江水,浸润着荆楚大地,激荡出无比的文化自信,汇集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力量。

遇见长江,领略“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大家风采。文学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代表着一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文化高度。此次活动选择的四位古代文学巨匠,都在长江边留下代表性的不朽诗篇和作品,从屈原的《离骚》、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苏轼的《赤壁赋》、孟浩然的《春晓》等,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也体现了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后世所景仰;而与他们相遇的四位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佳作频出,著作等身,为世人所称颂。中国文学的代代赓续、推陈出新,根本在人才、关键在青年。当秭归小学生现场倾听熊召政解析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情怀,当刘醒龙走进黄冈高校与师生探寻东坡文脉,当孟修祥走进直播间与广大网友共同品读李白诗词……于青年而言,就像“长江在身体中流过”,唤醒的不仅仅有生生不息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文化血脉,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学的无限向往。

遇见长江,感悟“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文化之美。“长江的每一朵浪花,都不会是重复的;长江文学的每一篇名章,也不是仿制的。”在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苏东坡用四年多时间写出了750多篇(首)诗词歌赋文札作品,他最美的文、最智的诗、最佳的词、最雄的赋、最酷的字,皆诞生于此;在安陆十年,李白写下了《静夜思》《山中问答》《蜀道难》《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百余首精美诗篇……吟诵这些千古名篇,追寻他们在荆楚大地留下的行踪足迹,仰慕他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创新勇气、旷世才情……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自觉从长江文化中汲取力量,用新的艺术视野、新的文学表达、新的审美风尚、新的阅读形态打造文艺精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而对于其他各行各业从业者来说,要从长江文学中汲取营养,热爱生活,致广大而尽精微,在一点一滴中成就美好人生。

遇见长江,激发“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奋进力量。特殊的时间节点,总能唤起人们深沉持久的回忆。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十年来,长江沿线省市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殷殷嘱托,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推动长江文化迈高原,向高峰,越山海,取得丰硕成果。譬如,深入实施“湖北省作协文学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今年湖北省有两位作家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四期项目名单,为入选作品最多的省份。作为一个活动,“遇见长江•长江文学周”有结束时间,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任重道远、未有穷期。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放大“长江文学周”效应,拓展“长江文化艺术季”成果,推动优秀文学作品、优秀文艺人才如大江奔涌,层出不穷、源源不断。

文化长江,遇见无处不在。让我们亲近这条文学的长江,跟着屈原、李白、范仲淹、苏轼、曹雪芹、鲁迅……出三峡,入荆楚,下洞庭,到赤壁,过江南,汇东海,以新时代的长江文化的繁荣兴盛,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阔步前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敬秋(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郭蕾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