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楚天评】东湖评论:好戏出圈,破解“流量密码”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4日16:0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红楼入梦,梁祝化蝶,群英荟萃再现传世经典。上周末,琴台大剧院好戏连连,上海越剧院给武汉市民接连奉上两场大戏,越剧版《红楼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高潮迭起,唯美真切,让全场数千名戏迷朋友过足戏瘾,是继节前浙江小百花“君霄组合”在长江文化艺术季舞台艺术精品展上带来的爆火青春版《梁祝》后,又刮起的一股浓浓观戏热潮。

外来的越剧尚且喜受热捧,在武汉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京剧、楚剧、汉剧演出,则是每每发布,就被戏迷票友争相传播围观。武汉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大戏。听戏看戏,再也不是“奶奶辈”的爱好,已深深融入市民生活中。

九省通衢、江湖交融的武汉,多年来享有“戏码头”的美誉。为让更多精品剧目闪耀舞台,让更多名家新秀绽放风采,武汉可谓做足戏曲功夫。发布《关于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的实施方案》,投资新建湖北戏曲艺术中心、临空港大剧院。扶持重点作品创作,新创京剧《母亲》、汉剧《夫人城》、楚剧《万里茶道》《杨乃武》等近20部优秀作品并斩获多项大奖。连续举办三届“黄鹤杯”全国优秀戏剧剧本征集、十二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启动实施“百戏工程”项目,整理恢复传统经典剧目和录像60出,整理撰写文本10余万字。

戏到武汉活,戏到武汉火,是近一两年大家心照不宣的感叹。如何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品牌,让更多人爱上荆风楚韵,笔者在几十场大小戏曲观演体验下,发表一些浅谈。

老戏唱出新意,踏准时代节拍。艺术根基在于守正,活力在于创新。既需要传承经典,也要发扬地方剧种个性。实现剧种突破,汲取各种艺术优势进行创新,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注重与年轻人产生共鸣,出新戏、出好戏。以近两年热门的武汉本土沉浸式戏曲《贵妃醉酒》为例,其在汉剧传统剧目《百花亭》和创作剧目《霓裳长歌》的基础上改编,保留了汉剧经典唱段。创作戏歌《玉环悲歌》来引入,“三郎不必多言,玉环甘愿一死,换你千秋基业”,可让观众瞬间入戏。同时将演出时长缩短到45分钟,更适合年轻观众观赏习惯。将演出迁移到武汉博物馆、民众乐园,创造沉浸式演出环境,增加与观众互动环节,更好共情,实现观与演的“双向奔赴”。破圈的越剧《新龙门客栈》也是突破了传统戏曲的设计标准,借用电影场景空间的布设、蒙太奇的运用,生动诠释了一曲江湖、一剑侠骨的武侠精神。聚焦国民文化偶像苏轼的汉剧《苏东坡的坡》,注重主角情感表达,立体塑造人物身处逆境笑对人生的铮铮风骨,令观众大呼“治好了我的情绪内耗”。

育苗引援塑角,培养戏曲人才。加大投入,打造巩固戏曲院团、艺校戏曲定向班,完善定制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小、初、高戏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戏校院团合作,整班吸纳,整团培养,源源不断培育新苗。继续加强戏曲进校园的实施力度,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聘请全国戏曲名家来汉授课、收徒传戏,参与重点剧目创作。建立稳定的专职戏曲教师队伍,支持戏曲院团学员招收和培训学习力度,加大优秀青年演员引进,补齐行当,强化阵容。用好武汉近30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优势,为名角“量身排戏”,成立戏曲名家工作室,加强剧目创作,精进表演艺术,扩大影响力,打造竞争力强的戏曲人才梯队。

拓宽传播维度,加大戏曲传承。如何增加受众群体,让“非遗文化”、“高雅艺术”,重回大众视野?跨界融合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去年7月,2023抖音戏曲文化艺术节在湖北襄阳唐城影视基地开幕,线上观众跟随着现场游园的步伐,沉浸体验“十步一戏”与“百步一趣”,3小时演出累计全网曝光量上亿人次,抖音话题讨论度九千多万。今年5月,武汉楚剧院新编楚剧《又从西厢过》以“一戏双演”的形式推出剧场版、沉浸版两个版本,其中沉浸版在武商梦时代商圈连演10场,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场场爆满。主题歌《后西厢》也圈粉无数,荣获“年度国风歌曲”,促进了该戏的现象级传播。此外,用好互联网,持续输出,通过戏曲直播连麦、互动和短视频博主花式聚焦演员的幕后生活,精彩台下花絮引流。借用陈丽君全网爆火的成功经验,发现演员的独特魅力,精准造星,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全方位宣传展示,求得指数级传播,扩大戏曲影响力。

期待有更多的戏曲剧目,击中网友的情绪开关,“一票难求”。传统戏曲在多方努力下涅槃重生,武汉戏曲“大码头”威名远扬。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祝君(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