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深化教育与科技融合,培育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30日18:2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把握一个“高”字,以国家需求定向引领。学科专业构成了人才培养的基础。高等教育机构在肩负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时,必须紧密跟随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专注于满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以具体问题为导向,构建一个由科技进步和国家战略需求驱动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以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需求为牵引,确保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能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紧密对接,匹配现代产业结构的需求,是进行学科专业调整的关键。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高地,其高校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深化学科专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在此过程中,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该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创新性地开设金融科技、智能制造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学科,推动文理工交叉融合,展现学科建设的动态性与前瞻性。

瞄准一个“新”字,以实际问题驱动创新。深化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打破现有的体制障碍,构建一个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极大地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此外,提供丰富的科研实践机会也是激发青年才俊潜力的关键。加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湖北省通过建立和完善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教育体系,例如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和光谷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等地,设立一系列研究院和创新中心,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丰富的科研实践平台。

坚持一个“实”字,以制度改革确保实践。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应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营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良好氛围。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需要优化学校教育的“小课堂”,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以武汉大学为例,该校推出 “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机制,鼓励学生深入实验室与企业,参与前沿科研项目、技术开发和商业化进程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平滑过渡,从而在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中生根发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因此,加速培养一支规模庞大、结构优化、素质卓越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领域,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其前景广阔,责任重大。

新征程上,坚持以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导向,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定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楠(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