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李潇晗,因入选研究生支教团,决定放弃此次保研资格。”尽管在校期间综合成绩优异、屡获殊荣,但三峡大学2021级毕业生李潇晗毅然放弃A类保研资格,选择前往巴东支教一年。近日,李潇晗的事迹先后被国家、省市媒体报道,在网络上引发对人生选择的讨论。正如李潇晗参加研究生支教团面试时所说,“青春不以山海为远”。人生的选择丰富多彩,只要找准方向,就能在不同的道路上绽放光芒。
近年来,考研分数线逐渐升高,求职者整体学历也逐年提高。少部分应届毕业生将读研当作暂缓就业的“避风港”。事实上,自1999年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政策实施以来,像李潇晗这样选择支教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比如,复旦大学的陈明、中山大学的李晓晓、浙江大学的赵刚,他们同样学业优异,有的放弃保研资格,有的放弃高薪岗位,将有限的青春投入无悔的事业,走上了实现青春价值的不同路径。
诚然,网上对支教保研、短期支教评论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以保研为目的的支教过于功利,还有的人认为短期支教存在时间过短、教学模式有别、视野差距较大、价值观培育生硬等问题。抛开一些负面个例,“李潇晗们”大多怀抱赤子之心、热爱教育事业,他们的选择与“功利”无关,也正因有他们的接力和无私奉献,山外“春风”和希望的“雨露”才得以拂过偏远山区、滋润乡村大地,他们的事迹无疑是面对各种质疑时最有力的回应。
人生的选择丰富多彩。在生活压力持续加大、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当下,“无私奉献”式的宏大叙事有时让人感到格格不入。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的未来,大多数青年人更愿意选择较为稳妥的路径。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本就是做好眼前之事、消除后顾之忧,行有余力再以更充分的信心和更从容的心态去帮助他人、改变世界。这样的选择与“李潇晗们”的选择,都是人生“答卷”中和而不同的选项,无关优劣、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先行一步的你我,理应为青年人创造更丰富多元的选择机会,以更有力的支持、更科学的保障机制托举青年梦想,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秀文(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