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没有“蛛网”,马路不用“开膛”,今年10月中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全国首批十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项目——十堰管廊一探究竟。在高楼林立的地下,一座巨大的隐藏空间默默守护着城市的安宁。目前,各地建设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城市的“地下生命线”,在扮靓城市的同时,也赋能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为城市运营提质增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3亿人,城市的管理水平与百姓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昔日的城市“蜘蛛网”逐渐消失在市民的视野里,伴随而来的却是马路像“拉链”,责任单位为维修管线,反复开挖路面,让沿线百姓叫苦不迭。如今,像十堰管廊这类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在公共地下空间,并预留检修空间,有效缓解了“马路拉链”的城市病。国家发改委今年10月新闻发布会披露,未来5年全国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各类管网总量预计将达60万公里,总投资需求4万亿元。由此可见,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将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重中之重。
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是城市运营的“里子”工程。作为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十堰管廊于2018年10月投入使用,总长53.3公里,辐射区域约72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超70万。目前,全国各大城市纷纷上马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成为各地民生实事工作之一。为管线搭“宿舍”,在做实了城市“里子”的同时,也扮靓了城市的地上空间。通过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有效帮助城市合理利用空间,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让居民工作生活的更舒心,让城市管理更高效。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之下,这条“城市生命线”正无声无息地服务着城市的日常运行,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是智慧城市的数字战场。智慧城市是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地下综合管廊则是智慧城市的关键之一。在庞大的地下空间内,黑科技、智慧大脑、信息化管理……各类新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内得以应用,保障着“城市生命线”的安全稳定运行。数以千计的监控设备、智能巡检机器人、可视化信息系统,在全力打造智慧城市的战场上,将数字技术赋能地下综合管廊的维护运行,向各监管部门提供统一、实时、可视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情况,为管廊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城市基础建设的一片蓝海,但也存在部分项目规划不够超前、建设规模较小、日常管理水平不足等问题,导致城市“生命线”变成“生病线”。作为一项事关民生、持久运行的大型基建项目,需要城市早谋划、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城市“里子”工程建设,才能真正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屈晓(湖北宜昌)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