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龙江勃利县吉兴乡长太村发生一起东北虎闯入村庄并致村民受伤事件。当地一位74岁的村民张大爷虎口脱险,监控录像拍下的一幕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网友纷纷调侃张大爷“真虎”。面对东北虎豹,如何妥善平衡“保护”与“防范”关系,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
据媒体报道,事件发生后,勃利县公安局、林业和草原局、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及属地乡镇工作人员在长太村持续追踪老虎行踪,现场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启用了数台无人机,以保障村民安全和更大范围地捕捉老虎踪迹。有关工作人员称,非必要不会选择击毙东北虎,除非其正在伤人。随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启动了应急处置预案和保险理赔工作程序,为伤者垫付了医疗费用。这一系列善后措施迅速而有力,彰显了政府部门对野生动物保护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然而,“亡羊补牢”如何“未雨绸缪”?从频频进入公众视野的野生动物伤人事件以及相关处置情况看,确保人虎共生,或者说人兽和谐共处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建设,相关国家公园的建立,使得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提升。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自2021年成立至今,该公园园内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数量分别从2013年的27只和42只增加到目前的约70只和80只,保护成效显著。然而,随着种群的恢复和扩张,人兽冲突也日益增多。为降低冲突风险,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发挥“天地空”监测系统预警基础上,对园区附近16个重点村屯、场部设置了“物理围栏”试点。但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试行)》实施情况看,每年公园受理的野生动物肇事损害案件数量依然居高不下,2022年受理案件3157起、理赔金额达740.5万元,2023年受理案件3022起、理赔金额达898.55万元,纵是“天网恢恢”也教人“防不胜防”。
面对人兽冲突,相关职能部门除了扩大安全边界、提高应对能力、完善事后救助与理赔体系之外,还应从多个层面着手,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防护机制。具体而言,应当强化监测预警精准性,力求监测预警覆盖面与野生动物真实活动范围最大限度重合,有条件的还可适度扩大范围,便于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及时预防;应当鼓励和支持对具有危险性、攻击性的野生动物跟踪定位技术、设备的研发和使用,以科技手段提高野生动物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针对活动范围横跨多个区域的野生动物种群,应当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调合作,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和处置。总而言之,就是要“防”“护”结合,织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防护网,做到精准施策、标本兼治。
虎有伤人意,人无害虎心。从人进虎退、虎进人退,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努力。只有真正将人与野生动物等而视之,实施平等、双向的防护措施,才能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娅琳(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