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村播”带货为乡村振兴注入“云动力”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9日17:5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孝感应城市天鹅镇江河村党支部书记吕志峰的“奋斗的村支书”直播间吸引了大批网友的关注。镜头前的他一边热情推介江河村特产,一边介绍村里的发展情况,同网友幽默互动,气氛十分活跃,仅仅20分钟,直播间就已售出50多单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村播”(农村直播电商)作为直播电商的一个细分品类,在中国日益火热。从黑龙江黑河的“笨豆油”到海南琼中的白沙鱼茶,从广东新会的陈皮到云南昆明的鲜花,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智能手机这个“新农具”,干起直播“新农活”,让“乡货”变“香货”,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村播”带货呈现出“原汁原味”本土化、“多汁多味”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电商,直播带货实现了跨越场景的交流,能够带给消费者更加深入的在场参与感。村民们通过直播间,向消费者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农产品的特点,在传受双方的“一问一答”中,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一样的交互式消费体验。另一方面,“村播”带货通常选择在林间山头、田间地头,让农产品的销售更加贴近生产地,在增强消费者信任感的同时,也实现了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的购买需求。

“村播”带货为什么越播越火?首先,“小成本”换来“好收益”。随着智能手机、5G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以及网络资费的下降,一部智能手机、一个三脚架、一台补光灯,足以搭建农产品从乡间田野到城市餐桌的快捷桥梁。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村播”们靠着简易的直播设备,售卖当地农特产品枇杷、玫瑰、小黄姜、人生果、佛手瓜、芭蕉,仅用5个月,电商订单量便达到6294单、环比增长902%,实现营业额20.7万、环比增长396%,以“霖浩山货”为主的抖音店铺商品订单量累计突破8000单、营业额达29.92万元,实现了“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益、村级增实力”的“村播”小目标。其次,“好品质”擦亮“金招牌”。以往,林野山间“小而精”的农产品只是“村里人”自己享用的“奢侈品”,如今通过“村播”带货,推动线上“流量”变成线下“销量”,让更多优质农产品、土特产走进千家万户。无论是手工笋干、蕨菜干、山胡椒酱、酱豆子等居家必备菜,还是火山荔枝、阳春水晶鲷鱼、双泉葛根粉等特色农产品,实惠的价格配上“村播”们热情的讲解,引得网民们频频刷屏点赞、下单,越来越多的“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有效扩大了各地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不过,“村播”也不是一播就灵,要想“村播”走好走远实现可持续发展,后续还需加强内生动力、补足短板,不断提升用户线上消费体验。当下,“村播”最明显的问题是内容趋于同质化,“方言+农产品源头地现场操作+低价策略+限量抢购”的模板化操作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要发展“村播”带货,首要任务是深耕本土化的直播内容。一方面,“村播”要依托本地区山水风貌,注重农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输出,让地域特色为农产品赋能;另一方面,“村播”要依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一菜一蔬、一砖一瓦”间调动受众的乡土记忆,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转化。提升“村播”带货质量也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各地区既要打造一批头部专业化主播,又要鼓励乡村草根主播各显神通,通过“基层摸排一批、吸引回流一批、报名举荐一批,引导在外人才回乡就业”等方式多措并举,孵化和培养多元化“村播”群体,让直播带货成为更多新农人手中的“新农活”。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村播”将藏于“深巷”的“酒香”远播千里,掀起了乡村经济新热潮,为乡村振兴注入“云动力”。未来,希望更多的新农人们加入“村播”队伍,深度挖掘农村价值,激发乡村活力,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源(宜昌市枝江市顾家店镇)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