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关于“职业闭店人”的报道屡屡见诸媒体。“职业闭店人”往往通过一种看似合法合规的方式,帮助经营不善的公司,接手处理后续维权问题,但实际上却是意图帮助那些恶意闭店的老板或者企业逃避法律责任,甚至合起伙来诈骗。因此,应加强“全链条”监管,坚决打击“职业闭店”这一灰色产业,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消费者购买预付式产品和服务,正是由于对店家的信任,也是对商品和服务的认可,然而部门商家却丝毫不顾消费者的信任,雇佣职业闭店人给消费者恶意挖坑。这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消耗了消费者对预付式消费的热情,破坏消费环境。
今年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预收费用后卷款“跑路”行为明确了罚则,《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清晰界定了实际、名义经营者以及帮助逃债人的责任。法律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织密消费者权益保护网,为严惩职业闭店人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在法律层面对“职业闭店人”的行为、身份等进行认定,并配套出台相关监管和处罚措施,让监管部门打击“职业闭店人”时能够有法可依。对一些平时存在经营不善但又有大量预充值款项的商家,及时建立资金监管及信息审查制度,让其经营、变更都有迹可循,杜绝出现更换法定代表人来逃避债务的现象。通过分类施策,加强“全链条”治理。
面对“职业闭店人”乱象,各部门应该加强联动,打出强有力的组合拳,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比如,公安机关及时介入,及时串并机构跑路背后的民事诉讼、企业变更等个案;市场监管部门对依法涉事企业的多个主体进行行政处罚,撤销虚假的变更登记,同时对背债中介实施包括罚款在内的处罚措施并纳入失信“黑名单”。
消费者要保持理性,对于预付式消费不要因为贪图优惠而冲动消费。在消费中尽量避免一次性大额充值,妥善留存发票、收据、与商家的沟通记录等。如遇到涉嫌诈骗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必要时依法起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莫让“职业闭店人”为虎作伥,需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行业监管,持续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职业闭店人避无可避、无空可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瑾(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道)
责编: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