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春节申遗成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再次闪耀世界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5日17:5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44个项目列入非遗名录、名册,数量居世界首位。这一成果彰显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凸显中国在全球治理下对人类多元文化生态构建的关键作用与大国担当。

回溯历史,春节从岁月深处蹒跚走来,扎根于先秦时期的祈岁祭祀,农耕文明赋予它最初的质朴祈愿;历经汉魏六朝民俗百川汇流、唐宋风华绝代的雕琢打磨,至明清沉淀出完备范式,承载的敬天法祖、阖家团圆、除旧布新理念,早已融入民族血脉。阖家围坐的年夜饭桌,是亲情纽带的年度加固,碗筷交错间传递的是家的温度;街头巷尾的春联、鞭炮,是民俗仪式感的外化,唤醒沉睡寒冬的热忱;游子行囊里鼓鼓囊囊的乡愁、异国游子午夜梦回的牵挂,皆是春节无可替代的情感分量。春节申遗成功,恰似国际文化殿堂为春节颁发的“传世勋章”,权威性认证让这一民俗瑰宝在本土重焕熠熠华光,让文化自信不再是抽象概念,化为民众心底对传统实打实的珍视,使春节成为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代代传承、岁岁鲜活。

随着春节登上世界非遗舞台,其蕴含的民族精神顺势开启全球弘扬之旅,这是更深层次的价值彰显。春节自带的坚韧奋斗基因,在辞旧迎新节点上熠熠生辉。过往一年的疲惫、挫折随旧岁尘封,新春伊始便是归零重启,激励国人跨越重重困境,奔赴下一场山海;阖家团圆的向心力,天南地北也无法阻隔亲人奔赴的脚步,亲情升华成民族重情重义的道德圭臬;驱邪纳福仪式背后,是乐观豁达贯穿始终,灾厄阴霾皆被新春祥瑞驱散,彰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向阳而生的顽强姿态。当春节步入国际视野,这些精神内核成为世界解读中国的“密码本”,跨越语言、地域藩篱,让全球见证华夏儿女在历史沧桑巨变中笃定前行、永不言败的精神动力,塑造中国坚毅且温情的国际形象。

立足全球化语境,春节入非遗有着重塑人类文化生态的深远考量。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小众语种濒危、小众民俗式微,文化“调色盘”色彩渐淡,人类可能面临千篇一律的文化危机。春节携庞大受众群体、多元表现形式、厚重文化底蕴强势入局,宛如一场“及时雨”润泽文化荒漠。它为各国古老文化传承打样,验证民俗穿越时空、重焕生机的可行路径;节庆经济催生国际文旅热潮,中式民俗符号点缀异国街头,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不同文化借春节契机深度对话、碰撞,滋养创新灵感,催生跨文化新品类、新潮流,为全球文化版图添砖加瓦。

我国44个项目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其背后是沉甸甸的使命与担当。对国内而言,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奋进新起点。应加大资金投入,滋养非遗传承土壤;深耕教育领域,培育专业传承梯队,从院校到民间全方位储备人才;利用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局限,打造活态传承样本,让非遗在日常烟火、市井街巷自然生长、薪火相传。置身国际领域,中国应秉持大国胸怀,主动输出非遗保护的成熟经验,携手他国挖掘濒危文化遗产,共赴抢救文化瑰宝的征程;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为世界贡献文化共生的“中国方案”,引领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想文化生态。

春节被列入非遗名录,是过往辉煌的勋章,更是未来征途的号角。它铭刻中国文化往昔风华绝代,映照此刻荣耀加身;更笃定地预示,在全球文化深度融合大势下,中国文化必将化身领航巨轮,破浪前行,以海纳百川之态拥抱世界文化百川,引领人类多元文化驶向共荣共生的无垠深海,持续书写震撼人心的文化史诗,让世界文化星河因华夏之光而愈发璀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政法“清江剑”团队负责人)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