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驼铃声不息,丝绸之路繁花起。12月3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抵港接车仪式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这列满载电子信息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机械工业配件、家用电器等货物的火车,在车站内接受着人群的欢迎。2011年3月,从重庆发出的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将这里制造的电子产品运往德国,标志着中国直达欧洲的陆路国际贸易大通道正式开启。从0到10万列,中欧班列跑出发展“加速度”,在助推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也为沿线国家创造发展新机遇,向着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不断飞驰。
欧洲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伙伴,也是受益者。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运往欧洲的货物增长很快,品类从最初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拓展到包括汽车整车、机械设备、家具建材、服装鞋帽、电子产品等在内的53大门类5万多种商品,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品类也逐步拓展到机电产品、食品、医疗器械等多种商品,运送货物价值累计超3400亿美元,有效促进了中欧经贸合作,也带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充分表明包括欧盟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希望继续深化对华投资合作。一组组喜人的数字,凸显出我国外贸稳中向好发展态势,折射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可以说,中欧班列的发展前景广阔。
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这就要求双方要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努力,加强各自优质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的对接协作,通过现有各种机制,推动各领域对话合作取得更多成果。从不断加强通道能力建设、提升运输效率,到2021年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再到2023年中欧班列已开行破万列……近年来,中欧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取得累累硕果。自2011年正式开通以来,德国的汽车、波兰的牛奶、荷兰的奶酪、哈萨克斯坦的面粉等沿线国家商品借助班列进入中国,共享中国市场红利。显而易见,我国实行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对欧洲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十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始终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为推动全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从单一线路到“畅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陆互联”的立体国际贸易运输网络,中欧班列让亚欧交通畅行无阻。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今年以来,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开行规模不断扩大,自6月中旬实施第三批全程时刻表以来,每周稳定开行17列,包括西安、成都、义乌、武汉、广州至德国杜伊斯堡、波兰罗兹等线路,按照客车化开行,运输时效得到保障,同时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大力开行新能源汽车、跨境电商等定制化班列。一系列务实合作的举措,推动双方关系在新时代开启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康(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