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期,多部国产电视剧遭遇AI“魔改”,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如《红楼梦》变成了“武打戏”,柔弱的林黛玉变成了林教头,还玩起了“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甄嬛传》成了“枪战片”,甄嬛手持冲锋枪,收拾情敌;甚至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玩起了“客串”,“三国”关羽杀进了“水浒”,“西游”林黛玉大战孙悟空。网友直呼:“小作坊下料就是猛。”一些视频主播通过AI技术对经典电视剧进行二次创作,将那些经典影视剧进行“魔改”,以此博眼球、赚流量。然而,这种“魔改”是否适度,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值得我们深思。
不可否认,AI音视频创作在激发观众兴趣和推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以独到的创意和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剧集注入新鲜活力,拓宽了观众视野,丰富了文化市场,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不少二次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传播,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娱乐体验,让经典作品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接触到更多的观众。但在改编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创作者不能为博流量,毫无边界“魔改”经典IP,造成公众对经典价值的模糊、消解。
泛滥的AI“魔改”,荒诞的剧情改编,过度化的娱乐,可能会导致对原作品的误解和曲解,甚至可能对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得到原作品版权持有者的授权,这样的AI“魔改”行为可能触犯版权法,侵犯原创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创作者在追求创新、流量的同时,需要注意改编的边界,尊重原著版权,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近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下称《管理提示》)回应此类“AI魔改视频”。《管理提示》认为,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这也提醒我们,AI“魔改”须有边界。
AI音视频创作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严守法律红线,创作者应保持对原作品版权的尊重,版权是原创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法律权利,任何形式的二次创作都应尊重原创者的版权,不得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作品。同时,创作也必须守住道德的底线,不能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或者猎奇效果而任意篡改,而应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创新表达对原作品的尊重和传承,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以促进二次创作的正向传播和健康发展。
AI音视频创作守好边界,方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多有创意、有深度的文化体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万成良(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道)
责编:廖逢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