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湖北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呈现加速恢复的良好态势,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三大旗舰物种在湖北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近年来,湖北统筹推进水生生物保护、水网建设、水质改善,实施长江禁渔,长江生态恢复向好。湖北实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为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打造栖息乐园。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繁育,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和体制的创新与完善。湖北率先实现中华鲟人工繁育,年繁育量突破100万尾,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告“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有望找到家园重建之路。
鲟龙鱼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珍稀的鱼类之一,素有“活化石”、“软黄金”"之美誉,迄今已有2亿多年历史。仅靠国家力量保护和繁育珍稀濒危物种,毕竟人力、财力和资源有限。如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繁育?湖北天峡鲟业公司将一个全球公认为珍稀濒危物种的鲟鱼率先实现产业化,产品畅销中东和欧美,开创了民间资本繁育珍稀濒物种,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成功范例。
中国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对部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并最终实现放归自然。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呈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
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三大保护种群,总数已突破8000只。我国还针对德保苏铁、百山祖冷杉等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抢救性保护。大量珍稀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丰硕成果,多数是国家专门机构在努力探索与实践,期待更多的民间资本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珍稀濒危物种的抢救、保护与繁育,更为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秦道鑫(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