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了2000元。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得年轻人纷纷在社交平台做起“反向驯化”实验,通过“哭穷”、更换统一头像和昵称等方式,来掩盖真实身份和消费偏好,同样商品的价格确实有了显著下降。
“大数据杀熟”是指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同的商品或服务,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定价,导致老客户或特定群体的消费者不仅享受不到优惠,反而还要支付更高的价格。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在网络购物、在线旅游、外卖订餐、网约车、视频会员等互联网服务中较为常见。商家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购买历史、地理位置等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价,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大数据杀熟”,表面上是技术问题、程序问题,深层次上实际是社会问题、诚信问题。企业滥用经济学逻辑,利用“算法”的隐蔽度实施价格歧视,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扰乱正常的市场价格体系,长此以往还将反噬平台自身,使商家信用受损、被用户抛弃。
用户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是以觉醒的力量对抗算法的生动写照,是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商家欺客套路的一次有力反击,也是对重塑透明消费生态的一次突破创新。作为消费者,我们应提高维权意识,在进行消费购物时,多“货比三家”,当发现自己被“杀熟”时,要及时留存证据,向正规渠道投诉反馈。
数据资本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被不断强化,但算法不应也不该为企业的贪婪背锅。企业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着眼于长期的发展和利益,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自由竞争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最高。市场应鼓励充分竞争、反对垄断,促使行业内各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下持续创新,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让消费者能充分享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从而遏制某些大型平台长期肆意掠夺消费者剩余的行为。
今年12月,湖北省首个省级地方标准《即时零售经营管理规范》出台,明确规定:“对于自营商品,平台经营者应规范使用自主定价权,不能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模型搞“杀熟”;非自营商品的定价应充分尊重零售商的自主定价权,不应以平台活动、流量限制或其他技术手段影响零售商定价。”以政策促进平台企业公平竞争,加大对算法的监管力度,打破“算法黑箱”,才能有效帮助消费者享受更加优质稳定的服务。在此,我们呼吁出台更多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加大对消费者隐私的加密保护,打击平台对消费者数据的过度滥用。
从个人层面的“算法驯化”,到公共领域的算法治理,数字经济改变的是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不变的仍是诚信经营的宗旨。只有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有效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才能推动数字经济更加健康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畅(武汉经开区)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