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又复始,春生冬至日。12月21日,伴随着北国漫天雪花,2024农历甲辰年冬至如约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预示着新年临近。民间早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西周时就有“日极南,影极长”史料,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真是“冬至十天阳历年,掰着指头等过年”。回眸过往,乡土中国最在乎安土重迁,团圆是我们基因深处最美的情愫。
画素梅待日初长。寒炉坐拥晨光薄,跨越冬至,就会步入越来越冷的数九寒天,冬至阳升,我国古代著名农书《马首农言》有“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的记载,提醒冬至节后阳生春来。除了农人对冬至物候的纯朴期许外,冬至也成了文人事功的精神寄托,“岁月难禁节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折射陆放翁的报国无门愁绪,“客中冬至夜偏长”道出谪仙杨慎的恬淡,“春添哀线谁能补,岁晚心丹自动灰”呼唤着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的阔达。对于经世致用的士子们来说,冬日忧思往往都是短暂的,驻足襄阳万山梅岭,遥望南襄盆地,恰如诸葛亮、张仲景救世救民良相良医的使命担当感,“迎春拨雪黄芽好”才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终极关怀。
柴门犬吠人夜归。日暮苍山近,节令律动勤,天时人事交相催,寒至极处,暖自心生。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冬至的佳肴愿意等待那些赶着回家团圆的人们,冬日肃杀,蜡梅迎风,此刻在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眼里是“佳节一阳生,欢传市井声”,人间烟火味里有临川先生最质朴的民生、民本情怀。万物凋敝、草木凋零,文天祥笔下“春色蒙泉里,烟芜几万重”的希望与困难交织,彰显出士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和刚毅。
倚门静听雪无痕。陌上会花开,晨辉夕阳相映趣,除夜最长昼最短以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便是“数九”第一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流传至今的“数九”歌谣蕴含着说不尽的节令美。冬去春来,岁月长新,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多半还是在当下。对于热恋中的情侣来说,归期日近,闲愁日疏,“冬至天长盼黄昏,日里思君不见君”,心情与文字活跃的一面跃然纸上,共同守护着心灵契约,静待着相聚时把酒言欢共话桑麻的温馨。
冬至春不换,在北半球最长的夜,颐和园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兵马俑披上“金色铠甲”,故宫太和殿“建极绥猷”被金光依次点亮,透过明代《九九消寒之图》,至阳春归的喜悦不言自明。冬至春不远,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亦能再逢春。万家灯火永远会为晚归的人们准备一份暖意融融的晚餐,特别是冬至,阖家团圆围炉煮饺子的氛围就是最日常的仪式感。
2024年还剩下最后10天,回首时光匆匆,每一幕灿烂光景都如约而至,不曾缺席,展望前路,愿所思皆有所获。漫步楚都宜城街头巷尾,冬至这天,最繁忙的人无疑是飞驰穿梭的“骑手”们了。今天的他们是“温度”的接力手,一份份饺子、汤圆从热气腾腾地出锅到抵达千家万户的餐桌,饺子肚福,汤圆心甜,只为温度刚刚好。对于此刻的我们来说,珍惜脚下的路是一种自然与从容,守候花开是一份期许与祝福,相信寒冬总会过去、暖春必然归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志克(襄阳宜城)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