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下料就是猛啊”“震惊!AI爆改古装剧名场面,甄嬛竟然变身电焊工!”“林黛玉转身就和贾宝玉拳脚相对”……近期,一些类似标题的短视频在互联网平台快速传播,引发大量网民关注、讨论。这些短视频创作者借助AI技术手段改造、拼接经典老剧,让剧中角色“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从而达到“搞笑”的效果。
不可否认,AI改编技术给无数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看体验,经典老剧与现代元素的激烈碰撞令人充满好奇,不少网友表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以前是电视放什么看什么,自从有了AI之后,现在是想看什么自己剪”,甚至一些专注“爆改”视频的自媒体账号通过量产改编片段,吸引了大批粉丝,收获了大波流量。
然而,AI改造视频并不是没有争议,影视经典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具体载体,“爆改”后的剧情由于冲击力强大,内容过于“离谱”,把很多原创者表达的内容、内涵都改变了,违背了原创者的初心和价值内核,可能发生侵权行为。也有网友认为“我们正在慢慢失去对经典的敬畏”“过度娱乐化是对精神文化相当程度上的亵渎”,甚至会让青少年群体对历史人物产生错误的认知,不利于正向价值观的培养。
如今,生成式AI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曾经“一眼假”“一听假”的AI生成内容,现已进化至“真假难辨”的水平。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普及,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12月8日,有关部门严厉批评AI魔改视频,并督促短视频平台排查和清理相关内容。尽管如此,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AI“爆改”视频的幕后推手依然会继续活跃。
长远来看,AI技术的到来为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AI赋能影视产业有机遇,有挑战,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AI技术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宽的同时,应用风险也将持续涌现,如何与这个时代相适合,拥抱健康可控的AI技术,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福祉,更关乎高水平建设数字中国。
要持续健全AI治理相关法律法规。AI视频合成技术并不能因为可能存在侵权风险和负面影响就按下否定键,在允许其发展的前提下,明确技术应用边界显得尤为重要。要利用好伦理规范、法律法规、技术保障等推动AI技术朝着通用、可信、负责任的方向发展,从一开始就系好法律这个第一纽扣,引导互联网从业者以积极、优质的AI影视文化作品形成价值观示范效应。
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弥合AI新型数字鸿沟。当前,少部分人通过率先掌握AI技术或者应用正快速融入数智化社会,但大部分人尤其是“一老一少”等信息弱势群体容易被“爆改”视频中的误导性素材、超现实主义表达所迷惑,甚至被博取流量、不法牟利的违法分子所欺骗。因此,政府、教育机构、公共文化机构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低门槛、低成本的数字素养教育与技能培训机会,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用AI技术。
要做好社会心理引导特别是大众审美引导。在信息爆炸时代,注意力日渐稀缺,人们对“网红”审美现象早已习焉不察,要对AI视频潜在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保持警惕,大力加强全民美育和舆论引导,让正能量在众声喧哗、纷繁芜杂的互联网平台产生“大流量”。
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文化娱乐,科技赋能影视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于民。因此,为AI视频合成技术构建一个既促进技术创新又确保安全可控、符合伦理标准的发展环境,不仅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更是面向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各界需携手合作,不断探索和实践,让AI技术真正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佳玮(武汉东西湖区)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