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日前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事件,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增添了重量级注脚,更为当下多元文明交流提供了一扇别开生面的窗口。
作为历经数千年传承、涵容多民族与地域文化的传统佳节,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从农耕文明中祈福丰年的开端,一路成长为凝聚家庭情感、祭祖敬宗、期盼美好生活的深厚节俗体系。今天,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华人足迹遍布全球,春节早已成为举世皆知的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其列为法定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方式共庆新春。团圆、和谐、共生的内涵,让这一古老的东方节日跨越语言与国界,成为人类普遍认同的精神财富。
这份精神财富的国际回声,源于春节所蕴含的普适价值:它崇尚团聚、敬亲睦邻,强调人在家庭、社会和自然中的和谐关系,这些理念与当今国际社会对于和平发展、文明对话的诉求不谋而合。当世界经受地缘冲突、经济动荡和生态危机的严峻考验,人们渴望从文化深流中汲取力量与信心。春节的入选人类非遗名录,不仅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年味”所承载价值观的认同,更是对文明多元性和文化包容精神的正向回应。
清流启沃土,文化护传承,近年来,中国积极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断健全法治化与系统性保护措施,以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为抓手,使非遗传承有章可循、有依可据。在此基础上,春节、羌年、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基因不断焕发新生,为国际文化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的经验表明,非遗保护不是将传统“封存”,而是在现代境遇中不断延展其内涵,让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相融相生。
春节的全球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鲜活的文化气息。它提醒我们,文明交流不仅局限于文字记载或学术讲坛,更蕴含在岁时节庆、生活礼仪、日常情感传递中。春节的精神内涵,通过各国华人与当地民众的共庆,与全球各地的华人庙会、舞龙舞狮、饺子宴等民俗场景一同,化为跨文化理解的密码。当世界在春的气息中分享彼此的欢乐,中国倡导的包容、互鉴、和合理念也在无形中铺展开来。
从经济维度透视,春节的红火消费、热闹出行与跨境文化交流,亦是观察中国经济韧性与全球互动的窗口。连通亚欧非的海陆运输网络频繁运转,一批批载有“年货”的中欧班列顺利抵达海外,使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成为撬动全球供应链的文化杠杆。在尼日利亚的庙会美食中体验东方味道,在贺岁礼品中感知中国的创新创意,这是一场“双向奔赴”:中国以春节为媒彰显自身开放包容的经济格局与文化自信,世界则藉此汲取东方智慧的丰厚内涵。
春节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版图上的一座里程碑,为文明的多元对话提供了新路径。今日,我们需要的不是文化单向输出,而是在共同节庆中实现精神回音的交织。通过春节,中国不但让世界“听见”了东方古老文明的脉动,也以这种温暖、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为全球多样文化秩序的构建贡献力量。未来,深耕春节的国际传播维度、拓展其在国际文化互动中的功能,将有助于世界更多元、更谦和地感知中华文化气象,也让多元文明在此基础上产生共振与共鸣。,春节的旅程不是终点,而是更深层次文明共生的序章。当这份古老的东方记忆与当代国际格局紧密对接,所激荡的精神涟漪已然超越国界与时代,为世界文明的多元交汇激发出更加生机勃勃的时代强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俞家宝(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