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地评线】东湖评论:用好科技创新成果,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基本盘”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6日19:41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据新华社12月25日题为《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报道,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领域加速应用,持续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为稳住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动力,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我国人口众多,国内粮食消费和需求量巨大,而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与安全大局的头等大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亮眼的数据,可喜的成绩,体现了我国农业发展由“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发展”、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技”、由“广种薄收”向“科技增效”的巨大转变。

良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当前,我国虽然是世界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这就要求我们用好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推动种源自主可控。2024年,我国农业育种领域收获颇丰,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团队选育的小麦新品系“中科163”和“中科163A”日前因优异表现受到关注。又如,“南繁硅谷”建设不断提速,太空育种加速发展,作物种质“资源库”不断拓展,分子设计、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与此同时,推出甜脆可口的散花型西蓝花、酸甜爆汁的樱桃番茄等品类繁多的新品种。这些自主创新培育的新品种,以及农业新技术的成功研制和广泛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我国用不到世界耕地总量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总数21%的人口,靠的是多措并举保住耕地数量,更重要的是围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作用,为耕地保护提供坚实支撑。譬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利用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获取了高精度的地块数据,为黑土地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团队开发的“地块画像”技术,让地块坡度、土壤类型、干湿状况、地力情况一目了然。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筑牢耕地保护防线,有力提高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政策引领,为夯实粮食安全基石注入力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政策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要抢占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制高点,需要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强有力的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今年10月23日和25日,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速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力争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到2030年达到35%左右,到2035年达到40%以上。运用科技创新赋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培育抗旱性强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等,进一步增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韧性和安全性。

科技让农业生产变了模样。新时代新征程,要实现我国粮食稳产增产,就要始终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用好科技创新成果,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基本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基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宜潮(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