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生命长江⑲】筑牢安全水网,护航长江大保护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8日21:5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生命长江.png.png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网则是保障水资源安全、防洪减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已成为长江大保护、国家水安全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起点的江都水利枢纽,到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从长江三峡大坝到淮河王家坝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国家水网重点水利工程,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水网规划建设,要求“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作出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的重要指示,体现了党中央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长江水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也为相关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安全水网护航长江大保护

防洪减灾,稳固生态安全底线。近年来,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出数量趋多、强度趋大、影响范围趋广的显著特征。安全韧性水网作为现代水利体系的核心架构,在防洪减灾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能。安全韧性水网将流域视作整体统筹规划,以科学布局的河道整治为基干,依据地形与水势精准拓宽、浚深行洪河道,能够确保洪水归槽顺畅,极大提升宣泄能力。同时,借助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与水网紧密融合,可实时掌控雨情、水情、汛情,预测洪水演进路径,提前调度各环节设施,从水库精准预泄到闸坝灵活调控,形成动态防御链。长江流域集成多省市水网资源,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联合众多中小水库及河湖连通工程,梅雨期依实时数据协同运作,成功拦蓄、分洪,避免江堤溃决,保护沿岸城乡数百万人口、数千平方公里农田安全,维系河道、湿地自然形态,防止洪水泛滥对生态栖息地的毁灭性冲刷,保障生态群落稳定存续。

精准调配,保障水资源均衡。水资源的均衡分布是维系长江生态系统稳定以及支撑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借由构建精巧且高效的调配网络,长江水资源得以突破时空局限,实现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其多元效益,为生态保护与经济民生注入强劲动力。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呈现人多水少、夏汛冬枯、北缺南丰之态势。借由跨区域输水渠道、泵站集群构建调配网络,实现长江水资源时空优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取水,为华北干旱地区输送水源,缓解用水矛盾,回补地下水,复苏河湖生态;在流域内,依不同季节、产业及生态用水需求精准输水,春季保农业灌溉、枯水期援生态基流,稳定生态系统水量供给,遏制因缺水引发的生态退化。

生态修复,重塑长江自然生态环境。安全韧性水网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重塑长江水系自然完整形态。基于流域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以缜密科学规划为先导,精准拆除冗余阻隔设施,运用生态工法疏浚河道,恢复河川自然水力坡度与连通性。中华鲟、刀鱼等标志性洄游物种重获畅通生命通道,种群基因交流与扩散活力复苏,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育筑牢根基;水网的动态运行全方位强化生态群落应对外界胁迫的抵御能力与自适应调节机能。安全韧性水网是一条生态纽带,串联起长江全域生态。在长江上游源头区域,广袤林草植被群落通过水网的持续润泽涵养,发挥卓越水土保持功效,从源端锁固泥沙、涵养水源,稳定水土资源供给;中游河湖纵横交错地带,江湖湿地群依托水网细密水文连通网络,充分激活洪水调蓄、水质深度净化、生物栖息地保育等多元生态服务功能,承上启下稳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连续性;下游河口咸淡水周期性交互区域,孕育适应复杂生境的特色物种资源,吸引候鸟依季迁徙栖息觅食,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全流域各段生态子系统紧密耦合联动,生态要素呈多维深度嵌套嵌合态势,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铸建“防护壁垒”。

筑牢长江安全水网的实践路径

秉持系统思维,统筹全局规划。建设现代水网需立足整个国土水资源分布格局,将各流域视作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打破区域壁垒。统筹规划,引南水北调水源,联合调配本地地表水、地下水,依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分配水量,在保障民生的同时促进区域协同产业升级,实现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遵循客观规律,实现人水和谐。水有其自身水文循环、生态演替规律,建设中不能盲目围湖造田、过度开发河道。长江十年禁渔、河湖长制推行便是遵循水生生物繁衍及水域生态自净规律的重要举措。在水网工程选址、规模设计上,要考量河流生态流量维持、湿地生态功能稳定,从传统水利工程“征服水”迈向人水共生,确保水资源永续利用,让水网成为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纽带,避免竭泽而渔式开发。

聚焦人民需求,保障民生福祉。现代水网建设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对优质水资源、防洪安全、优美水生态环境需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普及,让偏远山区民众喝上放心水,是保障基本生存权体现;城市海绵城市水网建设,削除内涝风险,提升居住舒适度,践行群众路线。同时,水网建设可带动沿线旅游、渔业等产业,如南方水乡水网催生特色民宿、游船观光,增加就业与收入,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水网。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嵌入水网领域。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掌控水情,精准预警洪涝干旱,工业4.0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能;新型防渗材料、高效水处理工艺降低水损耗、提升水质净化效率,推动水资源集约利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院校与水利企业应产学研联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使水网建设从粗放向精细化、智能化质变,增强水网建设动力与竞争力。

善用政策引导,凝聚共建合力。政府可出台水权交易制度,明晰水资源产权,利用市场机制激励节水,企业通过节水技改转让结余水权获利,提升水资源经济效率。通过财政补贴生态水利项目,引导资本流向绿色水网工程;利用环保法规严格约束污水排放,保障水网水质。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节水护水意识,动员全民参与监督举报污染行为,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共建现代水网良好局面,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到2035年建成国家水网,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安全韧性水网与长江大保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共同勾勒出一幅极具挑战与机遇的生态保护与发展画卷。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聚焦长江大保护,着力修复长江生态,共筑安全韧性水网,重塑长江生态完整性。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小羽(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