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中国碗装了更多中国粮。”“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互融合、同频共振。”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充分肯定过去一年“三农”工作取得的亮眼成绩,深刻揭示乡村振兴见行见效的“密码”,为推进新时代全面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增强了信心和力量。
政策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明确农业农村改革重点任务;再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政策取向一脉相承,政策利好叠加释放。落实好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重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结合实际转化为具体行动和举措。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成如容易却艰辛,看似寻常最奇崛。面对去年年初雨雪寒潮、春季病虫害、夏季干热风、洪涝干旱等不利因素,各方面共同努力,全社会戮力同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比如,中央财政提高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达到新高度,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牢牢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实现新年贺词强调的“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明年粮食稳产丰产。
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有决定性、创造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要素。过去一年,无论是民政部联合21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还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锁边合龙”,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完全闭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第一考量,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各地把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作为基础工程,出实招、见真招、求实效。譬如,湖北省黄冈市实施“培育新青年,振兴新农村”计划,近年来招引培育10万名新青年,成为引领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正如新年贺词指出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乡村振兴,人才为本。要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拓宽乡村人才来源,不断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于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精气神、舍我其谁的责任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阔步前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敬秋(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