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点燃“人才”引擎,为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8日09:1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1月6日,2025年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举行,会上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共授予337项(人)科学技术奖励。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主动融入全国创新链,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本次授奖项目,正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湖北以人才建设为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深层次激发荆楚发展强劲动力。

湖北深入实施“技兴荆楚”工程,设立荆楚工匠培育专项,加快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全面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指导推动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打破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深入实施“博聚楚天”工程,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更加积极的资助项目,新进站博士后按照20万元/人的标准给予日常经费保障;对当年出站且在省内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博士后,符合条件的给予每人30万元安家生活补贴;构建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单人最高资助可达150万元。搭建更具活力的对接平台,统筹开展博士后共话、共赴、共筑、共创、共襄荆彩“五共”活动。营造更有温度的发展环境,建立博士后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在站期间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开辟优秀博士后人才入选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直通渠道。截至2024年9月,建有博士后科研平台435个,累计招收培养1.4万余人。

湖北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分类制定评价标准,把技术创新推广、专利发明创造、成果转化效益、产业发展贡献等作为人才的重要评价指标,突出创新价值、质量、实效、贡献导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湖北向全省124所高校、46家医疗卫生机构、11家企事业单位、3个自贸片区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做到“谁用人、谁评价”,更好地服务湖北“三高地、两基地”建设和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宜昌市全市现有3个高级评委会和3个中级评委会,由行业主管部门组建和组织实施评审工作,提高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中的话语权;黄石市综合考察民营企业在省内外的行业地位、税收缴纳、吸收人员就业等方面的贡献,突出考察人才从事专技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取得的业绩成果和对企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做好人员选拔推荐工作,尤其是把标准制定、技术推广、技术解决方案、发明(实用)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等作为业绩资料参加职称评审。

近年来,湖北省人社部门在专技人才之间、人才与研究机构、人才与企业之间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引育人才的同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宜昌市通过“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组织7名院士、近300名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工作,推动解决技术难题752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316项,合作共建平台168个,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优秀人才441人,借助“智慧之光”专家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5个专家项目签约落户宜昌,投资金额超20亿元;黄石持续开展“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评选,大力选树科研创新专家人才,全市共评选出产业专家人才460名,培育出了一大批青年科研骨干人才,目前黄石市十大重点产业链企业的专家人才参与重点课题研究12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1600多个;十堰市邀请26位院士专家成为十堰科创“合伙人”,深入70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97个,签订合作协议14个,赋能十堰科技企业……各市州精准发力、各部门开展协同联动,致力优化人才服务打造良好生态。

华彩浓郁聚英才,琳琅满目显奇杰。‌当前,专技人才、高层次人才加速汇集、科教资源优势日益放大、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涌动的生动图景正在荆楚大地徐徐展开。未来,湖北将继续积极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聚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提供人才支撑,努力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点燃人才智力引擎,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汇聚强大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叶萍(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