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群众自发前来吊唁,一束束鲜花附着信件寄托着对黄老的无尽思念。今天,我们向这位“深海巨鲸”的设计者致敬,他在中国核潜艇事业上的贡献和精神永远在史册上熠熠生辉。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正如一个初生的婴儿,不仅科学技术水平处在那个年代的初始阶段,对于核潜艇的认识也几乎为零。全国各地的科学家们齐心协力、精诚团结,顶着压力开始了这项敢闯敢试的伟大工程。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缺乏先进的实验工具,黄旭华等一代科研人员顶着巨大的期望和压力,满怀对奉献祖国的赤诚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从零起步,排除万难,在艰苦的环境里,经历了无数个生死时速的挑战。终于不负众望,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研制了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标志着我国在战略核潜艇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国具备了二次核威慑和核反击的能力,为与美国等国际强国的较量提供了有力支持。
谋定后动,踔厉前行。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发展,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将自己的青春、才华以及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科研工作当中。他与团队历经多年钻研与实验,持续尝试全新的方法与技术,最终让我国核潜艇的噪声水平显著下降,增强了潜艇的隐蔽性能。先进的潜艇不仅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还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地位。科技强军的伟大实践中奏响了一曲曲激昂的乐章,让国人自豪,更让世界惊叹。
“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我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这是我对国家的承诺,也是我一生的使命。”黄旭华院士掷地有声的一句话,认真踏实地践行了一生。93岁的黄旭华获颁“共和国勋章”,2020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功成名就,面对数千万元的奖金,他毫不犹豫地将全部捐出,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以此激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和支持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艰苦奋斗的一生,真正将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共情共振,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奋笔疾书了新时代英雄最动人的注脚。
翠柏苍松,装点祖国千年秀;朝霞夕照,染就江山万里红。黄旭华院士的离世,让我国在核潜艇技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缺失了一位关键的引领者,着实让人叹息和追思,但是,他的以身报国、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传承火种的精神,将化为一片璀璨的星河,照耀一代又一代人擎光前行,勇于探寻未知领域,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涂亚娟(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网评团队)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