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黄陂创新扶摇力,更添武汉满树花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3日22:0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全球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科技创新已然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是决定城市未来走向的关键力量。近期,武汉市高瞻远瞩,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进 “三个优势转化”。这一战略决策,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必将在武汉的发展进程中激起千层浪,对重塑武汉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引领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交融,科技创新已彻底取代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如今,评判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总量的大小,经济结构中科技的 “含金量”,即创新元素的多寡,愈发成为关键指标。武汉,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科教大市与工业重镇,在这场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中,肩负着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使命,责无旁贷。

在武汉全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中,黄陂区的积极探索与卓越实践,堪称典范。近年来,黄陂区将 “科创大突破行动” 置于全区 “九大行动” 的首位,以非凡的决心和魄力,从多个维度全面发力。在顶层设计上,精心谋划,为科技创新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在产学研协同方面,积极搭建合作桥梁,促进各方资源深度融合;在主体培育上,构建起 “科技型中小企业 — 高新技术企业 — 专精特新企业 —‘小巨人’企业 — 单项冠军” 的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把培育创新主体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成效显著。

为了从源头上激活创新活力,黄陂区深入推进校地企联动模式。一方面,积极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华中师范大学盘龙校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新校区的建设稳步推进,为定向培养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平台,逐步打造出地铁高铁 “园内研、园内造、园内修” 的一体化产业生态。另一方面,借助 “院士专家企业行” 等活动,邀请高校科研团队深入企业,精准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成功促成多项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培育了 200 余名专业人才。同时,围绕产业规划重点、企业转型痛点和技术升级难点,组织专家开展 “一对一” 指导,有力推动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各类高层次人才对重点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作用。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黄陂区创新性地采用 “龙头引领 + 集群发展” 模式,全力构建先进制造业矩阵。以武汉中车长客为龙头,凭借其强大的产业吸引力,成功吸引 108 家轨道交通链上企业入驻,实现了地铁、高铁产业链在园区内的全覆盖;以比亚迪百亿级刀片电池基地为支撑,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出年产值达 60 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攀升科技更是借助 “星闪实验室” 这一创新平台,成功突破 “卡脖子” 技术,让 “黄陂造” 产品走向全球市场。2025 年春节期间,攀升科技的星闪鼠标进入研发冲刺阶段,预计今年夏天上市,其海外直播间也将入驻武汉攀升电商直播基地,这将进一步提升直播的质量和效率,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此外,黄陂区在人才服务与营商环境优化方面也不遗余力。通过实施 “千局联千企” 机制,由区领导亲自包保重点企业,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成立 “科创突破党员先锋队”,深入科技型企业,开展 “一对一” 帮扶,为企业排忧解难。在人才政策上,积极实施 “科技副总”“专家人才智汇基层” 等计划,大力引进院士团队,建立创新中心,营造出 “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文化留人” 的多元人才生态。

武汉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这不仅仅是城市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作为超大城市,在新时代肩负国家使命、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黄陂区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其他城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然而,每个城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在学习借鉴黄陂经验的同时,更应立足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融入武汉全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借助全市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资源,因地制宜地推动本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只有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协同创新,才能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共同铸就武汉科技创新的辉煌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泉‌(湖北武汉)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