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让人形机器人开启“荆”彩“人生”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3日13:2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2025年央视春晚中,16个身穿大花袄的人形机器人带来的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人形机器人也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多家研究机构认为,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2025年春节期间,A股人形机器人板块涨幅超200%,机构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32.8亿美元激增至2032年的6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5.5%。

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首次将人形机器人定义为“颠覆性技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顶层设计为地方产业布局提供了明确方向。湖北省迅速响应,于2024年3月推出突破性工程文件,4月即启动“北斗七星式”创新体系,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聚焦“大脑、小脑、感知、躯干、四肢”五大核心模块攻关。仅7个月后,首台本土人形机器人“荆楚”实现整机落地,其研发效率创下行业纪录。湖北通过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吸引前海开源等基金布局产业链,形成“技术攻关-资本输血-产业落地”的闭环生态。

湖北省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顶尖高校,构建“院士+科研人员+工程师”的“超强大脑”团队。例如,“天问”人形机器人由院士团队主导研发,其仿生手部抓取精度达0.1毫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80%。北京理工大学黄强教授团队携“楚宝”机器人落户湖北,其动态平衡算法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可灵活跨越障碍物,已应用于边防巡逻场景。湖北模式与全国技术创新形成呼应。例如,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凭借“电机直驱+模块化设计”技术路线,将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80%,其春晚登台的H1机器人通过AI算法实现“0.1秒级多机协同”,彰显中国智造的技术突破11。湖北通过引进类似创新团队,加速本土技术迭代,如“劳动者”系列机器人已具备120公斤负重能力,性能对标国际工业级产品。

2025年央视春晚《秧BOT》节目中,16台宇树H1机器人以“扭秧歌”表演惊艳世界,其AI驱动的动态平衡与音乐感知技术,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湖北省紧抓这一趋势,推动10款人形机器人实现“人岗匹配”:“劳动者”系列进驻变电站执行电力巡检,“楚宝”应用于消防救灾,“天问”则进入物流分拣领域,预计2025年量产规模达千台。此外,湖北通过“政企联合实训场”,单台机器人日采集数据500条,任务执行成功率超90%,为商业化落地夯实基础。

人形机器人产业是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也是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新高地的重要抓手。我们应当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聚力打造创新策源地,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让人形机器人在荆楚大地开启“荆”彩“人生”,以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王新(武汉市江汉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