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AI创作须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4日14:3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正在重塑内容生产行业。DeepSeek、ChatGPT等AI工具已能生成逻辑清晰、语法准确的文本,技术浪潮下,文字工作者的价值似乎正在被算法稀释。这一趋势引发行业震动:文字编辑是否会被取代?技术工具究竟会摧毁传统文字工作,还是为其开辟新可能?答案或许在于如何理解“创作”的本质。

AI写作的核心优势在于工业化内容生产。过去编辑们熬夜改稿,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查资料、调格式、改语病上。如今AI能在一分钟内整理出十年间的行业数据,自动生成结构清晰的初稿,甚至模仿特定作家的文风。但危险也在于此,当人们沉迷于AI的“高效魔法”时,技术工具的边界似乎被渐渐遗忘。

AI生成的“10万+”爆文虽数据亮眼,但用户留存率反而下降,更暴露了AI写作的软肋:它能模仿人类的表达,却理解不了文字的温度;它精通遣词造句的规则,但参不透文字背后的生命体验。文字工作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辞藻堆砌,而在于创造连接人心的意义。一则社论的价值在于观点穿透力,一篇小说打动人心依赖情感共鸣,这些均需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从经验中提炼隐喻,在冲突中捕捉人性,用语言重塑世界。

当前AI的局限恰印证了人文价值的不可替代。古代说书人改编《三国演义》,每次讲到“诸葛亮星落五丈原”都会落泪,因为他们懂乱世中理想主义者孤独的悲怆;《平凡的世界》里那句“活着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能穿越三十年让今天的年轻人共鸣,因为路遥写的是对人类精神的信仰。这些穿透时代的力量,源于作者对世界的疼痛感知,对人性矛盾的清醒认知,这些恰恰是AI数据库里永远缺失的“源代码”。

所以与其陷入“取代人类”的恐慌,不如将AI视为创作进化的催化剂。历史上,印刷术催生启蒙思想,照相机倒逼绘画革命,技术始终在重塑而非消灭人文创作。今日AI对文字行业的影响同样遵循此逻辑:淘汰低价值重复劳动,倒逼从业者向更高维度跃迁。这种更高维度其实就是人类创作最本质的状态——用真实的生命体验提出问题,用敏锐的思考穿透表象,用共情力搭建起文字与心灵的桥梁。

说到底,文字是人类精神的刻度。从甲骨文到印刷术,从互联网到AI,载体在变,但那些震撼人心的力量,始终来自我们对世界的追问、对真理的求索、对美好的坚持。文字编辑的真正危机,从来不是技术替代,而是在工具理性中遗忘为何而作。唯有坚守“人”的主体性,方能在算法浪潮中守住文明的灯塔。

当AI能够轻松写出辞藻华丽的文章时,或许正是我们重新思考“为什么而写作”的最佳时机——就像漫天星辰下,第一个仰望星空的人,他画下的粗糙星图,远比今天的天文望远镜拍摄的亿万像素照片更动人,因为那幅图里,有人类最初的好奇与敬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海东(武汉长江新区)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