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黄鹤楼照时代新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4日20:5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在司门口黄鹤楼站,地铁列车以80公里的时速掠过千年名楼,20米朱红墙前市民游客人潮涌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成就了视觉奇观,更引发了一场城市文明的化学反应—红墙落成近2年,累计3000万人次在此驻足,21.55万的单日客流量让这个站点跃居全市第二。数字背后,是城市治理智慧的悄然生长。

司门口黄鹤楼站的爆红绝非偶然,当朱红墙成为游客必到的“武汉封面”,其价值早已超越交通枢纽的功能属性。数据显示,该站点日均带动周边商户营收增长40%,黄鹤楼景区门票预约周期从3天延长至7天。更具启示意义的是“红墙效应”引发的链式反应:属地街道、社区联合公安、城管成立“红墙”服务联盟,通过错峰管控、智慧导流系统,将单日接待能力提升3倍;地铁站内新增的智能储物柜,让拖着行李箱的外地游客得以轻装登楼。这种“文化场景—消费升级—服务迭代”的闭环,与北京798艺术区的更新路径不谋而合—当文化地标成为城市会客厅,流量自然转化为发展增量。

红墙前的繁荣,折射出超大城市治理的范式变革。武汉市创新“城景共建”模式,将文旅、交通、市容等12个部门纳入协同平台。公安部门开发的人流热力图预警系统,能在5分钟内完成应急响应部署;环卫团队引入“潮汐作业法”,在拍摄高峰时段启用微型清洁设备。更温暖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守护”:志愿者组成的“江城摄影团”免费提供拍照指导,社区大妈自发设立“汉味茶摊”供游客歇脚。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的共治格局,使红墙区域投诉率同比下降82%,游客满意度达96.7%,武汉用“绣花功夫”编织了文化地标的保护网。

在21.55万人次的单日流量中,藏着无数动人细节。00后武汉姑娘小陈在红墙前设立“江城记忆”留言本,3个月收集了2.6万条手写祝福;地铁保洁员王师傅自学摄影技巧,为3000多组家庭拍摄全家福。这些自发形成的温暖场景,与车站新增的楚文化主题指引牌、方言播报系统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情感界面。当外地游客在智能储物柜寄存行李后轻装登楼,当残障人士通过“无障碍拍摄通道”与名楼同框,文化地标便超越了景观意义,成为传递城市温度的载体。正如成都宽窄巷子的市井文化,武汉红墙正在生长出独特的市民记忆谱系。

真正的文化地标从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能激发情感共鸣、创造经济价值、引领精神追求的生命体。武汉用文化地标的重生证明,城市高度的提升不仅是天际线的物理攀升,更是治理精度、文化厚度、人性温度的立体生长。这样的城市更新,不仅让历史活在当下,更让文明走向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晏昊(武汉市江汉区组织部)

图源:武汉市文旅局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