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赋能工具。2025年湖北全省组织部长会议明确提出,建立破立并举、分类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强化鼓励创新。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人工智能赋能干部选拔任用,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人工智能对岗位画像更精确。人工智能技术多维度采集相关数据,整合岗位说明书、历史任职者档案、绩效考核数据、部门战略规划文本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解析岗位职责文件、历史任职要求,提炼出该岗位所需要的“显性标准”(如学历、专业)和“隐性标准”(如跨部门协作频率、应急决策权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析岗位职责中的“潜台词”(如“协调跨部门资源”隐含“高层级沟通能力”需求),生成动态岗位能力模型。如上海浦东某街道办主任岗位原描述为“统筹社区治理”,经AI解析后拆解出“突发事件响应(权重25%)”“多元利益协调(权重30%)”等细分指标。
人工智能对干部能力画像更精细。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干部有关结构化数据,打通干部档案、考核结果、培训记录、项目经历等数据源,构建覆盖知识、技能和特质三个维度的“干部能力立方体”。挖掘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干部会议发言记录、调研报告文本,提取逻辑思维、政策敏感性等软性能力标签。建立政治素养、专业能力、领导力、执行力和廉政指数的五维动态评估体系,如通过重点项目进度偏差率、历史攻坚案例复杂度评估干部执行力。传统考察未量化的“非显性能力”(如政策敏感度、创新胆识)首次实现可测量化,某省发现23%的“边缘干部”因软实力突出进入培养视野。通过干部能力画像,深圳某街道办副主任的画像显示“数字经济政策理解力(45/100)”“舆情应对能力(62/100)”为关键短板。
人工智能对“人岗相适”更精准。通过AI驱动的人岗匹配核心算法,首先经过语义匹配引擎进行智能初筛,计算目标岗位描述与干部履历的语义相似度,识别“隐形适配者”,如具有乡村振兴经验的干部匹配到“数字经济+乡村治理”复合型岗位。其次构建“岗位-干部”深度评估双通道神经网络,在“岗位通道”输入“岗位KPI、挑战场景(如“招商引资压力陡增”)”,在“干部通道”输入“历史绩效、心理测评、行为轨迹”。AI输出“匹配度概率及风险预警(如抗压能力不足可能影响履职率)”。最后进行群体优化,使用组合优化算法,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同时,实现领导班子成员的能力互补性、经验多样性和风险对冲性(如廉政风险)的统一。应用人岗相适的AI技术后,某开发区局级岗位选拔周期从45天缩短至20天,试用期不适应岗位比例由12%降至4%;疫情期间紧急组建的防控专班,AI推荐干部到岗后3天即完成重点社区封控方案。
人工智能让“人岗相适”更精进。经过前期的选配之后,人工智能将对干部进行全周期动态适配管理。干部上岗之前,通过虚拟现实预演,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岗位典型场景(如群体性事件处置),记录干部决策路径,AI评估干部与岗位核心能力的契合度。在岗期期间,则通过人工智能实时动态校准,对行为数据进行追踪,整合OA系统日志、项目进度数据、360度评价,通过时序模型检测能力发展曲线。最后是预警与调适,当岗位需求变化(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应急管理权重上升)时,AI自动触发岗位模型更新并重新匹配。从“岗位-人”单向匹配转向“人-岗-战略”动态适配,江苏某开发区利用该系统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发布48小时内即锁定87名跨区域调配干部。
人工智能为人岗相适提供了从“经验匹配”到“数据智能匹配”的转型路径,干部能力画像不是简单的“数字标签化”,而是通过数据穿透表象、算法解构本质,实现组织人力资源的精准透视。其成功应用需把握三个平衡:技术先进性与制度包容性的平衡、数据全面性与隐私保护的平衡、算法客观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未来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干部画像将进入“全息投影”时代,不仅能评估现有能力,更能预测战略转型期的人才需求缺口,真正实现“数智赋能”与“人才强业”的深度融合。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汪锦锋(武汉市江汉区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