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以制度确定性筑牢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基石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8日10:3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月17日,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释放出强烈政策信号:在经济转型攻坚期,中央以最高规格对话机制向民营经济传递“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用制度化的沟通平台、法治化的政策保障、系统化的改革举措,为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这场座谈会不仅是对短期经济压力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新时代民营经济战略定位的深层思考,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逻辑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制度驱动跃迁。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预期不稳”和“信心不足”问题,本质上是对制度环境确定性的渴求。中央提出要“推动解决民营经济领域制度性障碍”,标志着政策思路从零散的优惠措施转向系统性制度建构。近年来,“民营经济31条”等政策密集出台,同时反垄断法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等法治化举措持续推进,正在构建“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基础制度。这种制度环境的优化已经在实践中初见成效。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新增发明专利占比达78.5%,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占比超80%。这些成果不仅实现了民营企业从“政策寻租”向“创新突围”的转变,还在光伏、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领域形成了突破性发展。

座谈会特别强调“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触及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民营企业既面临技术攻关的压力,也迎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机遇。工信部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承担了70%以上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5G、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但创新不能止于技术突破。座谈会上企业家提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要素流动”等建议,指向更深层的创新生态建设。需要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隐形冠军—链主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深圳“20+8”产业集群计划、苏州“创新联合体”等地方实践表明,当民营企业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时,就能迸发出“核聚变”式的创新能量。

座谈会释放的另一个重要信号是,民营企业要“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这要求民营经济发展超越单纯的经济效率追求,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阿里巴巴“乡村振兴技术官”计划、宁德时代“零碳工厂”实践、新希望“绿领新农人培训”等案例显示,头部民企正在探索商业向善的新路径。这种转型需要更完善的制度设计。碳排放权交易、ESG评价体系、社会价值投资指引等制度工具,正在构建“义利并举”的激励机制。当民营企业将环境治理、数据安全、员工福利等外部成本内部化时,就能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成为社会治理的共同缔造者。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民营经济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社会价值的“创造者”。中央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搭建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如同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架起制度化的“鹊桥”,让“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实现更高层次的协同共振。当制度确定性消解了不确定性焦虑,当创新生态释放了增长潜力,当价值重构打开了发展空间,中国民营经济必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颖(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道)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