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当前,各地春耕备耕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技人员忙碌的身影与隆隆作响的智能化机械,交织绘就了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生动画卷:在山东,农资企业加足马力生产应急防控农药;在山西,临汾农技人员穿梭田间,护航冬小麦顺利返青;在湖北,孝感大悟县30万亩良田春管忙,农技下乡保春耕;在湖南,益阳创新推出“三补叠加”政策,助力农机以旧换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下科学技术已成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支撑。
科学技术为粮食生产稳步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智能化农业机械在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大显身手,成为春耕生产的主力军,在湖北更是如此。湖北省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成立科技公司生产下线第三代多种型号无人驾驶智能拖拉机,引领全国智能农机发展。同时,积极推广应用北斗农用智能终端,监测各类作业面积达1.84亿亩,应用规模居全国前列。除此以外,还运用无人机进行喷药施肥作业;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对农田进行监测;依靠智能灌溉系统自动调节灌溉量,为作物精准灌溉等等,大大节省了人工劳力,提升了粮食产量。截至目前,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为89%、94%。
在提升粮食产量的同时,科技也为粮食质量保驾护航。2024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务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日趋完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退化耕地治理深入实施,先进的土壤检测技术,精准分析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状况,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创收绿色健康粮食提供了坚实基础。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生物技术、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性信息素诱捕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使粮食品质大幅上升。科技的融入,不仅提升了粮食产量和质量,还增强了粮食生产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让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逐步走向“科技赋能”。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更是粮食安全的核心。2024年6月,湖北出台方案,把生物育种列为重点培育方向,大力发展智能分子设计和植物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目前,湖北借助省内近50所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全力打造生物育种产业新阵地。湖北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三年行动方案指出,良种选育将朝着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功能化和工厂化发展。优良种质资源的培育推广及应用,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增强了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为粮食安全加上了一道“保险锁”。
然而,在看到科技助力春季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地区农业科技应用成本较高,农民接受度有限;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还需加强。为此,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扶持,降低农民应用科技的成本;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充实基层技术力量,让科技的种子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生根发芽。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农业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紧握科技之犁,深耕春季农业生产的希望沃土,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马玉杰(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