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以组织担当为支点建设加足人才“马力”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9日10:45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2月18日,武汉市组织部长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各项要求,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从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1月视察湖北,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命任务,到湖北牢记嘱托以2025年“新春第一会”吹响支点建设集结号,支点建设的蓝图在荆楚大地全面铺展开来。武汉作为龙头“老大哥”,更要在支点建设中展现组织担当,全力打造高素质“人才精兵”,为支点建设贡献武汉力量,要以干部素质提升“六大行动”为抓手,真正激发干部在支点建设中担当主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造想为、敢为、善为的人才队伍,以人才之光照亮湖北支点建设的崭新征程。

想为是一种自觉。支点建设是摆在湖北面前的一项复杂而庞大的事业,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域样板,要在综合实力、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等方方面面走在区域前列,就要广泛激发和凝聚起真正想干事的力量。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要在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学习中凝心铸魂,有效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牢固的支点意识,把“想为”扎根在信念里,并付诸在攻坚克难的实践中;要优化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向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倾斜,让能者劳有所得、劳有所获,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意愿和热情,让“躺平式”“侧卧式”“摆烂式”干部无处遁形,破解“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为支点建设凝聚磅礴的干事力量,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强大合力,推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敢为是一种魄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支点建设更是呼唤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在武汉,我们见证了中国光谷“一束光”的震撼力量,也见证了诸多“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更是欣喜地见证了湖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跃居中部六省第一位、全国排名第八的好成绩,这些瞩目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人才。从“光谷十条”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并允许教师离岗创业、大学生休学创业,到高标准打造“1+2+N”人才创新发展平台、高质量培养集聚科技创新主力军,再到推动高校精准培育数字人才和实施“科技人才贷”,武汉始终把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战略高度,始终坚持对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精心培育,完善“引育留用”机制,并加大对其政策、资金等资源的扶持力度,同时还合理地松绑减负。在支点建设中,武汉要把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支点建设人才胜势,要依托人才政策、人才平台和营商环境等,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科技创新人才链,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以“敢为”擦亮科技创新的“金字招牌”,激发支点建设的无限活力和最大潜能,开创支点建设新局。

善为是一种本领。支点建设不是“纸上谈兵”,要按照“一年开新局、五年大变化、十年结硕果”的步骤往实里走、往深里走,更需要能为善为的实干型人才。练好本领走四方,从农业到工业,从项目建设到科技创新,从新经济领域到文旅行业等,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真才实学、真本领的人,从“技兴荆楚”到“荆楚优师计划”,再到“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等,武汉持续为各行各业、为湖北乃至全国培育和输送高质量人才。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把强基提能落到实处,既要上好共性的“政治课”,筑牢思想堡垒,又要“术业有专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不同人才类型开展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既要充分利用区域科教资源优势,校企联动培育人才,又要“走出去”对标全国行业标杆,把先进地区、发达地区的优秀做法和经验“引进来”;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灌输,又要把人才放到基层的“练兵场”里锤炼,让人才在基层的实践中长出“硬翅膀”,真正打造“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善为”人才队伍,让他们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解题能手”和各行各业的“顶梁柱”,为荆楚大地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蓄足济济人才动能。

队伍强则事业盛,湖北支点建设非一日之功,更是要以坚韧有为的人才队伍为强硬支撑。在支点建设的道路上,武汉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全力发掘想为、敢为、善为的干部人才,为人才营造驰骋的天地,并通过理论和实践等全方位培养固本培元、强筋壮骨,锻造有为人才队伍,为支点建设加足人才马力,竞相跑出发展加速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涂雅萌(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