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尾声赶作业并不稀奇,不一样的是:曾经,一夜不寐创造写作业“奇迹”,往往伴随苦思冥想、抓耳挠腮,指望瞬间爆发的“小宇宙”;这次,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成了不少中小学生的“作业救星”。记者调查发现,AI已经悄然“潜入”各类作业,引发社会关注。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威力日益强大和使用门槛不断降低,AI深度融入生活学习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搅动学生作业同样不可避免。如果运用得当,AI可以为学生解疑释惑,帮助学生完成资料收集、整理等机械重复性过程,激发灵感创意、拓展视野思路,成为陪伴在身边的“良师”“益友”。但是,如果缺乏足够的引导监督,任由学生无度、无约束地滥用,把AI当成“作业救星”,一方面容易助长“学习偷懒”“不愿思考”等不良习惯,使作业完全沦为整齐好看的“机器产品”,失去个性活力; 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认知思维被AI“外包”的严重后果,造成学生发育阶段的“思维短路”,给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作业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会独立观察、思考探索并解决问题。“金就砺则利”,自己克服困难完成作业,是认知发展成熟必不可缺的前提。不论AI的功能多么完善高超,在作业中使用,都应该只是辅助工具,不能代替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体”。现实中,已有学校考虑上线学生作业“AI率”检测平台,尽管“AI检出率”的阈值设置,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但是,积极探索,划出AI在作业中使用的“红线”,才能让学生守住边界,有效遏制AI在作业中“越俎代庖”的乱象,始终成为AI的主人,通过作业更好地锻炼思维能力、促进认知发育。
AI被学生拿来替代自己写作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学校片面强调最终答案的对错,而忽略了对解题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创新、策略调整等要素。媒体报道显示,有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自主制作营养餐的实践性作业,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请教他人,探究食材营养搭配、烹饪方法、口味偏好等,既综合运用了生物、数学等领域知识,还锻炼了提出问题、创造创新的能力。实践表明,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不断减少追求标准答案的作业,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多设计基于真实情景、贴近生活的开放式作业,重点考察学生在作业中努力探索的整体情况和点点滴滴,以过程性的数据积累综合衡量评定学生成绩,就能为学生反复试错创造良好环境、开辟广阔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抵制AI越界侵入需要自己开动脑筋的作业领地,保持认知的主体地位。
面对能够包揽作业的AI,自律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容易“过度依赖”。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跟上时代步伐,及时学习充电,不断增强自身数字和AI伦理素养,向孩子讲清AI作为人类助手的用法和逻辑,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引领孩子牢固树立认知的主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机和谐相处,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冠军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