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街巷有乾坤,磨砺长本领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9日10:4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长江潮涌,江城春来。2月18日,武汉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抓好基层治理,既需顶层设计的磅礴之力,更离不开基层一线的点滴深耕。作为扎根武汉基层的“街巷管家”,我们当以社区为课堂、以民生为考题,在“大城善治”的实践中锻造筋骨,于支点建设的浪潮中激扬青春。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武汉市委连续两年选派1700余名干部全脱产进驻社区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主任助理,正是将基层作为干部成长的“磨刀石”。在武昌区老旧小区改造现场,选派干部与居民共商加装电梯方案,让“自上而下”的决策变为“自下而上”的共创;在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市检察院干部王力走访独居老人时留下的不仅是电话号码,更是党和政府的温度。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当主动请缨到矛盾最集中的社区,在调解邻里纠纷中磨炼沟通智慧,在推动“拆墙并院”中领悟共治真谛,让“百家宴”的烟火气成为凝聚民心的纽带。

小街巷里有乾坤,微产业中见大局。武汉“新春第一会”提出实施产业倍增战略,而社区正是产业触角的“末梢神经”。在汉正街电商产业园,基层干部推动传统商贸向跨境电商转型,让汉派服饰“卖全球”;在江夏区“创客驿站”,返乡青年将热干面秘方变成预制菜品牌,年销售额破千万。青年干部当以“店小二”精神服务小微企业:为昙华林文创店主对接非遗传承人,助其开发楚文化IP产品;帮洪山大学城创业者申请“青创贷”,让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更需学习房县“合成生物创新城”经验,在社区培育“家门口”产业链,让奶茶店变身快递驿站、养老中心嵌入健康小屋,实现“15分钟生活圈”与“微型产业圈”的双向赋能。

“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武昌区通过“智慧社区治安消防联动服务平台”,运用AI技术识别安全隐患,实现社区安全风险的智能预警和快速响应,让智慧城管从“云端”落到“巷口”;武汉光谷政务服务中心日均诞生百家新企业,背后是基层干部推动“极简审批”“一网通办”的改革探索。面对社区治理难题,青年干部需既做“传统绣花工”,又当“数字先锋队”:在江汉区试点“车路云一体化”无人公交时,协调居民适应新技术;在硚口区建设“智慧商圈”时,帮助商户掌握直播带货技能。正如黄陂区依托“航空+高铁”双枢纽打造国际物流通道,基层治理亦需以“枢纽思维”链接资源,让数字技术成为破解停车难、养老困的“金钥匙”。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武汉市纪委监委举办“纪检监察业务论坛”,1600名干部通过典型案例研学提升专业素养;新洲区开展“擂台比武”,让年轻干部在征地拆迁一线练就“三头六臂”。身处基层,我们既要懂党建又能讲政策:在社区开设“红色直播间”,用方言短视频解读“七大战略”;也要会技术善协调:推动“社区微脑”与城市大脑数据共享,用算法精准匹配独居老人送餐需求。更需以“院士经济”思维链接资源,像武昌区那样邀请高校教授组建“社区智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老旧小区光伏改造方案,让科技红利从实验室流淌到百姓家。

社区虽小,连着千家万户;街巷虽窄,通向国计民生。在武汉从“九省通衢”迈向“战略支点”的征程中,基层青年干部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更是民情上达的“最初一公里”。让我们以“今天再晚也是早”的拼劲,将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的要求转化为“每日民生必办清单”,用“青和居棉被”般的温暖、“百家宴菜肴”般的实在,书写属于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武汉答卷”。当万千社区“星火”汇聚成光,必能照亮荆楚崛起的天际线。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杰(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