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从长江浪潮看干部“淬炼成钢”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9日15:5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大地春潮涌,大江奔流激浪高。在2月18日武汉组织部长会议上,湖北省“干部素质提升年”的号角愈发嘹亮,这场看似寻常的素质革命,实则暗涌着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也直面重重挑战,既有部分干部政治麻木症等思想与能力困境,亦需破解产业结构升级之困、科技创新转化之难,更待破除基层治理中群众获得感不足的落差。湖北干部正以“实、干”的作风,在破解改革难题中淬炼成刚。

浪涌之处显担当,在产业火线锻造“多面手”。武汉江夏区百名年轻干部扎根城中村改造项目,用“脚底板工作法”深入调研,成功化解十年拆迁困局,这一实践被喻为基层治理的“酵母工程”。襄阳高新区更是打破体制壁垒,将12名科技企业高管纳入干部培养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注入技术攻坚力量,其经验印证了:干部培养必须开门纳贤,锻造既懂政策又懂市场的产业共生者。 在光谷科创走廊中,干部培养已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武汉东湖高新区打造的光谷干部云课堂,邀请宁德时代工程师、斗鱼直播创始人等产业领军人物授课,将新能源、元宇宙等课题纳入必修模块。“数字疫苗”式培养,让干部在量子计算、生物安全等湖北实验室建设中,逐渐蜕变为科技创新的“领航员”。

礁石之间见真章,把矛盾现场变成能力靶场。湖北干部培养的实战哲学在基层治理中尤为凸显。京山市纪委监委通过“导师传帮带”工程,由资深干部与年轻干部结对,针对性开展“政治体检”,半年内整改教育管理问题6次,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160余份,为年轻干部系牢“风纪扣”。这种严管厚爱的机制,将廉政风险防控从事后追责转向全程护航。十堰市委政研室则通过“提能善政年”活动,要求干部“人人聚焦一个产业课题、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围绕3000亿元经济总量目标、保水护水等重点工作,形成“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遇事能办”的硬核能力。这种“研精覃思”的作风,让干部在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中,淬炼出战略眼光与破题智慧。

潮头之上立新标,让实绩清单成为最美勋章。湖北省以“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为导向,构建起立体化考核体系。襄阳汽车产业走廊实施揭榜攻坚,17名干部因招引比亚迪项目落地获得晋升;武汉江夏区搭建11个专业擂台,组织200余名干部围绕产业发展“登台打擂”,推动1100余人次实现能力跃升。动态竞技式机制,打破了“躺平式干部”保护伞,让能者上、庸者下的生态加速形成。 更具突破性的是人工智能在干部选拔中的应用。武汉市江汉区通过AI解析岗位“潜台词”,如将“统筹社区治理”拆解为“突发事件响应(权重25%)”“多元利益协调(权重30%)”等指标,使某开发区局级岗位选拔周期缩短55%,试用期不适岗比例下降了8%。数智赋能不仅提升效率,更让23%具有隐形能力的边缘干部进入培养视野。

千帆竞发向江海,以个体蝶变激荡时代浪潮。在长三角跟班学习的湖北干部群体中,有人将上海“一网通办”经验移植回汉,推动武汉政务服务中心上线“早晚弹性办”“午间延时办”服务,2023年累计开通绿色通道100余次。“他山之石”的转化,正是湖北选派200名干部赴沪浙学习成果的缩影。 更年轻的浪潮在基层奔涌。京山市“纪法小教员”训练营组织年轻干部参观红廉文化教育基地,通过VR技术模拟廉政风险场景,将八小时外监督与家庭助廉结合,让“忠诚干净担当”成为青春底色。全周期培养模式,为湖北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大江东去,惊涛拍岸。湖北干部以“实、干”的作风,将能力跃进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无畏的勇气,投身新征程。这场始于“素质提升年”的锻造工程,正孕育着一批新时代的干部。是对“长江后浪推前浪”最生动的注解,也是湖北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底气。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雨婷(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