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近期发布的《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以下简称《管理规范》)引发广泛讨论。《管理规范》明确要求,单次聚餐超100人的农村集体宴席不得使用四季豆、野生菌、发芽土豆等高风险食材。这一规定被部分网友批评“管得宽”,但也有人支持其“规避风险”的初衷。争议背后,折射出食品安全监管与传统习俗的碰撞,以及公共健康与个体选择之间的平衡难题。
泸州农村聚餐禁用四季豆等食材的争议,本质上是公众对“政府干预边界”的讨论。反对者认为,四季豆是农村宴席的常见菜品,“吃了一辈子也没事”,禁用规定过于严苛,甚至被视为对民间习俗的过度干涉。然而,支持者则以亲身经历反驳:“曾因食用未熟透的四季豆中毒,上吐下泻”,强调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事实上,这一规定并非泸州首创。早在2020年,四川省便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农村聚餐使用高风险食材,而泸州此次新规是对省级政策的细化落实。此外,类似规定已在学校食堂等集中供餐场景实施多年,其科学性与必要性早有实践支撑。
从医学角度看,四季豆、野生菌等食材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医生陈红宇指出,未熟透的四季豆含有皂苷毒素,轻则引发呕吐腹泻,重则导致脏器损伤;野生菌中毒事件更是屡见不鲜,仅该院每年便接诊数十例蘑菇中毒患者。数据佐证,四川省疾控中心2022年统计显示,豆类(尤其是四季豆)是省内食物中毒的头号植物源性诱因,集体食堂和宴席因大锅烹饪受热不均,成为中毒高发场景。此外,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素、新鲜黄花中的秋水仙碱等毒素,均可能因加工不当引发严重后果。泸州市餐饮协会会长王晓林坦言,部分厨师为追求菜品色泽口感,可能缩短烹饪时间,进一步放大风险。由此可见,禁用规定并非“一刀切”的懒政,而是基于科学数据和实际案例的风险管控措施。
尽管规定初衷合理,但其落地仍面临挑战。一方面,农村宴席承载着人情往来与乡土文化,简单禁止可能引发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监管力量难以覆盖所有农村聚餐,尤其是偏远地区。对此,《管理规范》提出分级责任制度:举办者与承办者被明确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同时鼓励投保食安责任险,并要求各级政府及市场监管部门协同处置突发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并非完全禁止相关食材的使用,而是强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规范加工流程。例如,协会通过培训倡导厨师充分烹煮四季豆,避免追求脆嫩口感而忽视熟度。这种“疏堵结合”的思路,既守住安全底线,也为传统饮食文化保留空间。
泸州新规引发的讨论,为全国农村集体聚餐管理提供了借鉴。食品安全教育需下沉至基层,通过案例宣传提升村民风险意识;可探索“乡厨持证上岗”制度,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政策制定应兼顾科学性与灵活性,例如对烹饪条件达标的小型聚餐适当放宽要求。
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当“传统”与“安全”冲突时,以科学为依据的适度监管,是对公共健康负责的必然选择。唯有在风险预防与民俗尊重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农村宴席既热闹又安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魏润芝(宜昌当阳)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