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对不同领域“唯流量”抹黑企业行为进行严惩,明确释放出严厉打击恶意抹黑企业行为的强烈信号。这一司法动向不仅为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更向社会传递出清晰价值导向:法治利剑将斩断暗处诋毁企业名誉的黑手,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筑牢屏障。
企业名誉权保护面临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信息传播的快速裂变,企业遭虚假信息“割喉”的困扰,如发布案例中的某传媒公司为博取流量,散布不实消息侵害企业名誉权;职业测评人马某未经测评发布不实测评文章,破坏正常市场秩序;企业征信机构错误关联信息,重创企业经营。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企业维权成本同比激增40%,超60%中小企业遭遇过"网暴式侵权"。这些暗箭不仅导致企业声誉、效益受损,更引发了行业信任危机。商誉侵害已从个体纠纷演变为危害市场秩序的共性问题。
企业名誉难防“暗箭”,深层次原因是企业忧心维权艰难,造谣者从中轻易获利。造谣者利用信息传播快、成本低且公众爱围观看热闹的心理,可以迅速抓取“流量”获利或可达到诋毁竞争对手的目的。受害企业不仅面临维权经济成本、时间消耗、取证难题,甚至担心难以把控公众舆论导向而引起二次伤害,息事宁人的做法又让造谣者屡试不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造谣获利终将自食恶果。最高法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自媒体发布黑稿、圈流量炒作、关联错误征信数据、虚假发布测评信息等案件中的违法者,均进行道歉并赔偿企业经济损失;案例6的裁判结果中,还采取了行为保全的措施,及时防止企业名誉损害再次扩大。这向社会传递出清晰的法治信号:企业、名誉不容践踏,市场竞争须牢守底线。
除了法律形式的保护,最重要的还是市场要齐力筑牢诚信根基。诚信是文明社会的基石,更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当虚假消息的破窗效应扩散之时,信任链条的雪崩必将吞噬每个推波助澜者。昨日你追随毁谤优质企业,明日又有可能被迫使用造假产品;今日你传播夸大其词的"行业黑幕",未来或许反被污名化标签所伤。诚信法治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守护每个市场参与者的金钟罩。唯有将诚信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在法治轨道上筑牢自我保护的防火墙,让“诚信”二字既成为撬动商机的支点,更化作抵御风险的盾牌。
齐力筑牢法治化营商环境筑牢屏障,企业方能卸下"防暗箭"的重负,专注创新发展。期待这场最高法带来的“龙卷风”一举掀翻键盘黑产,对企业名誉权全面平等的保护,让企业在诚信的市场中真正回归到产品与服务的主赛道,共同护航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妍(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