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武汉召开全市组织部长会议,郭元强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提高知事识人穿透力精准度,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大力选拔符合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优秀干部,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正确政绩观是干部仕途上的“第一粒扣子”,也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发展观,产生什么样的发展效果。要把帮助、引导广大干部校准政绩观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可以从考核评价工作中入手,从完善考核体系上下功夫,将正确政绩观具象为可操作的考核标准,为广大干部出好正确政绩观的“考卷”。
优化考核体系,锚定正确方向,明确核心维度。政绩观的正确与否,工作开展的实效如何,群众、时间最有发言权,在针对政绩观考核的指标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应当注重这两大核心维度,以群众“可触可及”的温度计丈量当下成效,用岁月“精雕细琢”的透视镜检验长远价值。例如,在注重经济指标如“开工率”“引资额”等即时、显绩指标考核的同时,增加各领域中“持续运营效果”“群众满意度”等潜绩考核的比重,并适当延长考核周期跨度。既要避免“重建设轻运营”“重结果轻长远”等问题,也要确保考核框架的整体饱满和考核指标的可考可量,切实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可落地的行动指南。
完善考核机制,以“精准考核”替代“泛化考核”。对干部的政绩观偏差进行矫正,犹如在疾驰中校准航向,既要突破路径依赖、认知局限等惯性的拉扯,更需要打破往常的“泛化考核”观念,通过强化过程节点的精准管控,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建立跟踪考核机制,少一点安排部署,多一些跟踪问效,将“结果验收”转而“过程赋能”;探索领导干部离任项目评估制度,对重点项目开展回溯评价,促进地区的科学长远规划;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纳入民生痛点指标,并通过服务后扫码评价、线上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群众的真实反馈。
强化结果运用,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作为。激励干部实事求是、担当作为,破解急功近利、形象工程等问题,关键是要树起考核的“硬杠杆”。将考核结果与资源配置联动,譬如在年度财政拨款方面,对考核末位单位压减非刚性支出20%,转移支付至优秀单位;也可以建立动态奖励机制,将考核奖励发放方式由“年底一次性”改为“多年递延”。强化反向约束,将重点工作进行量化,按进度追责问效,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惰性循环;对“建而不用”项目“地毯式”倒查,让“拍脑袋”“躺平派”干部无处遁形。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本质上是要答好为民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卷”。考核并非冰冷的评价标尺,亦非简单的奖惩手段,而是帮助社会发展、项目推进、干部成长的“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应当成为广大干部的关注焦点与奋进方向,唯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为信仰笃行实干,才能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书写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政绩真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蕴弛(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