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 林杉
近日,武汉多所学校宣布将大课间时间从30分钟延长至40分钟,这一举措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在30分钟与40分钟的刻度之间,量出的不仅是时间的长短,更是一方教育土壤对学生身心需求的真切回应。
消息一出,舆论场中不乏质疑之声。有人担心,延长大课间是否会压缩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也有人质疑,40分钟的大课间是否会被浪费,沦为形式主义?随着更多细节的披露,这些疑虑逐渐被打破。汉口辅仁小学大课间设计“晴雨双模式”运动方案:晴天以操场为主体,联动篮球馆、架空层等场地;雨天启用地下智慧活动空间,可安全开展室内操、跳绳、体能游戏等活动。大兴第一实验学校在上午大课间40分钟的基础上,下午还根据各班情况增加40分钟综合体育活动。江夏区藏龙第三小学在每天固定的运动项目后,还有每个年级的特色活动。
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大课间不再是钟表指针的简单位移,而成为校园生态的重构。正如一位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的感慨:“原来课间延长的不是时间,是孩子们眼里的光。”
放眼全国,课间时间的调整早已不是新鲜事。广州清华附中湾区学校将小课间拉伸至15分钟,重庆兴龙湖小学在碎片时间里植入“多彩课间”,青岛李沧区用踢毽子、呼啦圈装点每个课隙。这些探索各具特色,却也不约而同地触及同一个命题:当教育日益精细化的今天,我们究竟该给学生怎样的呼吸空间?
不同于全国多地聚焦于小课间的碎片化延长,武汉将目光投向更具系统性的大课间改造,让这场教育改革试验显露出独特的价值棱角。40分钟的大课间如同打开了一扇全景天窗,不再满足于让学生匆匆喝口水、透透气,而是允许他们完成从热身到沉浸的运动周期。这种时间单元的完整性,恰恰是小课间难以承载的教育价值。
这场始于课间时间的变革,最终指向的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当学校管理者们愿意在紧凑的课程表中辟出一块完整的“空白”,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学生的健康权益,更是教育应有的从容姿态。武汉的大课间改革更像是一次系统性的突围:它不满足于给学生零星的自由,而是致力于构建可持续的身心成长空间。这种选择背后,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真正的成长不仅是按分钟计算的碎片积累,更需要给予生命舒展的完整时空。
那些在延长课间中自然生长的团队游戏、自主创编的体育活动,或许正在不经意间培育着比课堂更生动的教育现场——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跃动的身影在丈量成长的维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