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春节档悄然登场的《绿水青山间》中,详述了长江流域“生态觉醒”的全过程。长江流经湖北的1000余公里,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与自然对话的现场,作为“长江之腰”的湖北省,未来要在更多美丽的“变奏曲”中,迎来一江两岸全新蝶变。
制度破局—重构长江治理的“规则操作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武汉在全国首创“跨区断面水质对赌协议”,看似简单的资金流动,实则是用市场契约重构责任伦理——让水质数据成为区际结算的“硬通货”,行政壁垒便转化为共治动力。环境治理的共性困局在于“权责碎片化”与“利益冲突化”,要用制度的经纬为长江系上“绿色襁褓”,要加强建立跨行政区、跨部门的“生态治理联席决策机制”,以立法形式打破“各自为政”的行政割裂;全力推行“生态环境终身追溯制”,将企业排污许可、政府环评审批等关键环节形成可跨时空追责的“数字责任链”;着力设计“绿色权责交易市场”,用市场机制激活企业自主治污动能。
科技硬核—用数字解码长江“呼吸”。在武汉江段,一套“声呐+AI”系统正全天候监听长江“心跳”。2024年该系统捕捉到某排污口深夜异常水流声,自动触发无人机追踪,最终锁定一家伪装成物流公司的暗管排污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正是让隐性问题显性化,破解环境治理的“黑箱效应”。长江大保护是系统化程度很高的环保实践,要加强环保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让科技成为长江保护的“超级协作者”,推动算力与污染“赛跑”、算法与生态“共生”、水质监测从人工采样走向实时感知、污染溯源从经验推断升级为算法推演,让光伏板与芦苇丛共生,让化工遗址变身海绵湿地,以科技赋能长江治理,孵出温暖的生态哲学。
全民共治—在烟火中书写“靠江护江”。长江生态的兴衰,最终取决于沿岸亿万人的行为选择。如今的公众参与绝非简单的捡垃圾、做志愿,武汉开创的“江滩议事厅”积极引导市民参与到长江保护工作,通过每月组织市民、企业与政府对话,仅在2024年就通过了87项重要提案。如今的环境治理更需构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深层联结,要针对公众构建“参与有奖”的机制设计、激活“与我有关”的文化认同、培育“双向滋养”的生态教育,让渔民放下渔网成为护渔员,让市民在消费时主动拒绝污染产品,让环保意识觉醒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行动自觉,让守护长江成为呼吸般的自然习惯。
制度为锚,科技作舟,群众成浪——湖北用二十年验证了人与长江的相处之道。站在2025年回望,湖北的治江实践给出了质朴的启示:生态文明的刻度,即刻在法典条款的严谨里,也写在传感器闪烁的微光中,更融于普通人拧紧水龙头时的自觉。江河奔涌向前,这场守护注定永续,真正的金山银山,终将以清澈的倒影照见荆楚大地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旭东(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