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长江美丽变奏的湖北答卷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4日16:29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浩荡奔流的长江,滋养着中华文明,也见证着荆楚大地的绿色蜕变。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湖北省作为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提之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纲,以系统治理破题,以绿色转型开路,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中国式现代化在荆楚大地展现出充满生机、绿意盎然、流金淌银的生态画卷。

以“生态优先”为纲,夯实安澜根基。湖北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既是三峡工程库坝区,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湖北以“压倒性位置”推进生态修复,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73万平方公里,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最严格管控;积极推进三峡地区、长江荆江段等国家级生态修复项目,累计修复长江岸线99.58公里,恢复湿地2095.88公顷,实现“化工围江”向“江豚逐浪”的华丽转身;长江干流湖北段连续6年水质保持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达标,生态“颜值”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坚决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要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要以系统性思维强化长江流域生态治理,健全生态红线制度与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深化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扩面,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化跨区域协作,构建智慧化监测网络,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筑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

走“绿色转型”之路,破解发展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设立生态禁区,是为指明发展路子。”湖北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一企一策”“关改搬转”467家沿江化工企业,引导企业将搬迁改造与技术、产品、工艺更新相结合,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相结合,实现搬新、搬高、搬绿、搬强;通过排污权交易激活环境资源价值,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建立起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在全国首批七个碳交易试点中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运行成效全国领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嘱托,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聚焦产业低碳化、能源清洁化、资源循环化,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广绿色金融工具;统筹“一江两岸”城乡绿色发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与产业结构。

筑“民生为本”之基,共享生态红利。生态保护不仅是责任,更是民生工程,湖北在长江大保护中注重“人”的因素、挖掘“富”的潜能。宜昌市创新推出“净小宜”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系统、垃圾分类等举措,构建全民参与的环保格局,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鄂州市梁子湖区成立水产专业合作社,形成供产销一站式经营、传帮带集体致富的良好模式,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江水奔流、极目楚天的壮阔图景永续长存,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用生生不息的人民智慧谱写发展新篇章。要坚持生态惠民导向,以长江大保护为支点,推动民生改善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建立“生态+文旅”“生态+康养”等特色富民经济,实实在在增强群众获得感;构建长江保护多元共治格局,引导群众参与长江河道治理、生态监测等行动,形成“保护即发展、受益即责任”的社会共识;挖掘长江流域农耕文明、渔猎文化等生态智慧,打造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培育新型乡风民俗,增强沿江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生态保护内生动力。

万里长江飘玉带,大潮奔涌绘宏图。站在支点建设新的起点,湖北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长江“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美丽变奏长存,持续书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荆楚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廖宸(武汉经开区)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