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央视网推出了系列微纪录片《绿水青山间》,展示了湖北近年来以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积极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成果。一系列精细化保护措施,如关改搬转化工企业、关闭排污口、植物迁地保护等,已经实施。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这些变化体现了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坚定践行,彰显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力量。
作为长江干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拥有长江、汉江两大水系,境内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独特的水资源条件赋予了它守护长江生态的重大责任。过去,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湖北部分地区因过度依赖资源开发、粗放式发展,导致生态环境受损,长江两岸一度出现化工围江现象,水质恶化、问题频发。长江、汉江流域面临工业污染、围湖造田、非法采砂等众多挑战,水体污染、生态失衡,美丽的江河湖泊被厚重的阴霾所笼罩,生态警钟在荆楚大地急促响起。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与指引下,湖北以坚定的决心,全面打响生态保卫战。在长江生态修复领域,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大力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曾经深受“化工围江”困扰的宜昌,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已全面实施关闭、搬迁、改造、转型,告别了落后产能,迈向了绿色发展的未来。
长江生态的恢复不仅需要污染治理,更需注重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在生态修复方面,湖北高质量推进重点区域国土绿化和森林、湿地资源保护修复,计划到2025年完成荒山绿化30万亩、实施森林质量提升200万亩、开展重要湿地生态修复1.5万亩;在长江生物资源保护方面,严格执行十年禁渔政策,16818艘建档立卡退捕渔船已回收拆解,3.1万余退捕渔民已洗脚上岸。长江湖北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微笑天使”江豚种群数量止跌回升,达到1249头。曾因过度养殖、围网密布而生态系统遭受重创的洪湖,如今已拆除围网、清理淤泥、修复湿地、增殖放流,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重现了“洪湖水,浪打浪”的迷人景色。
微纪录片《绿水青山间》,不仅生动记录了湖北生态建设的成果,更是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鼓舞。长江经济带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曾是许多沿江城市面临的难题。在生态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长江之腰”湖北正以昂扬的姿态,奏响一曲绿色发展的激昂乐章,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激励更多地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绘制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娅琳(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