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省社科联第二届网评大赛⑦】批判精神是社会科学的可贵品质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7日10:28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批判精神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不唯古,不盲从、不趋附、不迷信,是唯真唯实与理性思辩的统一,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联袂,是既破又立的结合。在各类思想思潮交流交融、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代,批判精神格外珍贵。

人类发展史上不论是科技革命、思想解放,还是社会进步,无不闪耀着批判精神的光芒。哥白尼、伽利略打破神权与蒙昧,用“日心说”批判了“地心说”。达尔文挑战神权,撰写《物种起源》,提出自然选择理论,质疑和批判了“神创论”。“五四运动”批判封建礼教与列强压迫,推动了以“德先生”“赛先生”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广大青年进行了一次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正是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掀起了对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等思想桎梏的批判,推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批判精神是思想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信息爆炸时代,批判精神构成正确认知的免疫系统,是信息迷雾中的导航仪;面对算法推荐导致陷入信息茧房,批判精神是技术异化的解药和打破认知闭环的利器;当科学技术停滞不前,批判精神就是创新的催化剂。批判精神不仅是哲学思辨,也是生存技能,既是抵御认知陷阱的盾牌,更是开拓未知疆域的长矛。

如何对待批判,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两多三不”的答案。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讲话强调,“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共产党人崇尚批判精神,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就是一种彻底性、持久性的批判精神的体现。

批判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批判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呼声,批判则是对呼声的回应。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解决问题和推动进步的契机。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人身攻击的情绪喧泄,消积的抱怨、偏激的否定、虚无的解构,甚至“为了批判而批判”等等,都不是批判。批判是建立在事实与理性、质疑与思辨、解构与建构的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社会和时代的思考者,更需要以“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的勇气,守护批判精神的火种——因为真正的进步,永远始于对现状的理性审视与建设性超越。

众多智库把“批判性思维”列为二十一世纪核心竞争力的首位,批判精神的价值就超越了个人层面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关键基因。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批判精神是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量。为批判精神鼓与呼,让批判精神的火炬愈加闪亮、动能更加澎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波(宜昌市社科联编辑学术部主任、驻当阳市河溶镇建国村工作队员)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