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以长江之治铸就生态文明新高度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7日10:4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横卧中华大地,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更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几何时,长江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航运条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这一理念,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探索,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重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这充分体现了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坚定践行。在湖北,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设立生态禁区的必要性,为绿色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强调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在安徽,习近平总书记关注长江禁渔后渔民的生活问题,要求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确保渔民稳得住、能致富,体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并重的理念,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这一系列指示和要求,全面、系统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思考和科学谋划。从上游到下游,从生态保护到经济发展,从宏观战略到具体措施,长江之治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长江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同时,沿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发展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在长江上游,重庆等地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筑牢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长江中游,湖北等地加强湖泊湿地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在长江下游,安徽等地通过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和渔民转产转业,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长江之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成功范例。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上,更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上。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优美的环境,已成为人民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红利。

长江之治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首先,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放在首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关键所在。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最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企业和公众应齐心协力、共同行动,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长江之治,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长江之治为榜样,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共同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让美丽中国的画卷在我们手中徐徐展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