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破除“彩礼枷锁”,让乡村振兴“轻装前行”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7日22:1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年来,农村“天价彩礼”现象屡屡刺痛社会神经。当彩礼异化为婚姻的“定价单”、家庭的“负重单”、乡风的“负面清单”,高额彩礼早已不是简单的民俗问题,而是横亘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道沉重枷锁。中央一号文件剑指高价彩礼——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既是向陈规陋习亮剑,更是为乡村振兴松绑——唯有卸下这“不能承受之重”,乡村才能真正轻装前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破除高额彩礼枷锁,不仅关乎农民的“钱袋子”,更关乎乡村文明的重塑和基层治理的升级。只有构建文化革新、经济赋能、制度护航的立体化治理体系,以文化浸润扭转价值认知,以利益引导重塑行为逻辑,以制度刚性约束“漫天要价”,才能真正实现从“破旧”到“立新”的大跨越。

文化破茧,实现从“面子竞赛”到“里子革命”的焕新。正如陕西某村支书在村口大屏公示彩礼的做法:“不搞强制,但谁家彩礼高了,全村人都看得见——面子挂不住,攀比自然降温。”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正是移风易俗的精髓所在。不少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建设“新风礼堂”“乡村爱情博物馆”等,将婚俗改革写入村规民约;组织“零彩礼”集体婚礼,用民族歌舞代替天价宴席。这些实践智慧启示我们:对抗陋习,最好的武器不是禁令,而是更具感染力的文化供给。比如深入挖掘传统婚俗中的“结发同心”“执子之手”等文化内涵,借助短视频、乡村春晚等新载体传播现代婚恋观,激活乡土文化中的勤俭基因,帮助乡村在移风易俗中重塑“礼轻情重”的价值坐标。

经济筑基,推动从“彩礼依赖”到“发展自信”的转化。在福建龙岩,当地政府通过发展“定制农业+电商直播”,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彩礼均价同比下降40%。“口袋鼓了,彩礼反而降了”的实践揭示:经济发展是最好的“解毒剂”。当家庭收入增加、农民口袋满满,“嫁女脱贫”“彩礼养老”的生存逻辑自然松动。因此,治理高额彩礼必须与壮大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频共振。只有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拓宽就业渠道等,让农民不再将婚姻视为“风险对冲工具”,而是以“发展自信”重塑婚恋价值观,才能让彩礼才能真正褪去“生存保障”的外衣,回归“礼轻情重”的本义。

制度护航,做好柔性治理与刚性约束的动态平衡。安徽阜阳建立“红娘黑名单”制度,对哄抬彩礼的中介公开曝光;山东菏泽推出“婚俗改革积分制”,村民简办婚礼可兑换农机补贴;江苏泗阳依托专业社会组织设立“彩礼纠纷调解室”,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借婚姻索取财物”的法律后果,为司法介入提供依据。这些探索勾勒出高额彩礼的清晰治理路径——既要用负面清单划定“红线”,也要用激励机制树立“标杆”;既要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调节作用,也要强化司法对婚姻买卖的惩戒力度,从而形成多层次约束体系,在刚柔并济中托举彩礼“瘦身”的制度保障。

整治高额彩礼,本质是一场与落后观念较量的“持久战”,也是一次重新定义乡村价值的“文化觉醒”。当文化魅力、发展活力与政策推力交织成网,当婚姻摆脱“天价”绑架、回归情感本真,乡村振兴必将释放出更持久的内生动力。这或许正是中央一号文件的深意所在——卸下沉重包袱的乡村,不再是“逃离之地”,而是充满机遇与温情的“希望田野”,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走出更轻盈、更坚定的步伐。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谢苗(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江汉区民意街道办事处)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