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江风织就千年韵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7日22:3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江风卷起千年烟波,黄鹤楼檐角悬着李白的玉笛清音‌。江水浸润商周盘龙城的青铜纹路,三国烽火在晴川阁青砖上烙下裂痕‌......武汉千年风韵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当游客漫步在黄鹤楼前,全息投影的李白仿佛穿越千年邀月对饮;在木兰花谷酒店的星空帐篷里,抬头可见AR技术绘制的楚文化星图;就连街头巷尾的豆皮摊主,也学会用短视频直播“三鲜豆皮十八道工序”……武汉文旅的蜕变,恰似长江水底的鹅卵石,经岁月打磨愈发温润璀璨。

数字技术正在重构这座城市的文旅基因。黄鹤楼不再是静态的历史标本,通过全息投影重现崔颢笔下的“烟波江上”,游客扫码即可触发《黄鹤楼传说》数字剧场‌。在吉庆街的元宇宙剧场,年轻人戴上MR眼镜就能与汉剧名角同台唱念做打,传统戏曲的唱腔混搭电子音效,竟碰撞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霓裳元宇宙》‌。更难得的是,这些科技手段始终服务于文化内核——横渡长江博物馆的AR体验,让游客在江风中亲眼见证1956年万人横渡的壮阔场景,红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

武汉人深谙“接地气才是真魅力”的智慧。汉口里老巷的栀子花市集,非遗传承人用3D打印重塑汉绣纹样,百年老字号汪玉霞糕点推出“编钟礼盒”,让年轻游客心甘情愿为文化买单‌。在重新开街的保元里,大学生创业团队把热干面制作流程开发成沉浸式游戏,玩家通关即可兑换真实餐券,这种“可吃可玩”的文旅融合模式,使老字号日均客流量飙升3倍‌。就连东湖绿道的智慧驿站,扫码不仅能租自行车,还能生成专属的《楚辞》生态诗歌,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润物无声‌。

产业协同的乘法效应正在释放惊人能量。武汉文旅集团打造的“城市漫游卡”,将黄鹤楼、知音号游轮与街角热干面店纳入同一消费体系,持卡游客在长江灯光秀游船上消费碗装周黑鸭,竟能解锁隐藏版AR江景‌。木兰花谷酒店作为“国企联村”新标杆,既保留着夯土墙、木格窗的乡村肌理,又能通过智能系统一键切换应急避难功能,这种“平战结合”的创新模式,使其开业半年即跃居华中地区民宿预订榜首‌。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武汉文旅相关产业联动收入占比达58%,一碗热干面带动周边消费的平均金额突破150元‌。

而这一切的底层逻辑,是城市治理者的超前布局。早在2021年,武汉就锚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通过“文惠通”平台将300余家文旅企业纳入数字化生态圈‌。在黄陂木兰湖景区,5G基站与古村落保护同步规划,游客既能体验直升机观光,也可在明清老宅里学习打糍粑,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奇妙共生‌。这种“硬基建”与“软文化”的双轮驱动,使武汉文旅产业连续三年保持23%以上增速,2025年春节期间过夜游客占比首次突破65%,真正实现了从“网红流量”到“长红留量”的质变‌。

江城的故事从未停止书写。当00后导游用AI复原武昌首义的历史现场,当百年江汉关钟声与光谷量子实验室的电子音共鸣,武汉正以独有的方式诠释着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不是科技与历史的简单叠加,而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土壤里自然生长。正如长江水总能在曲折处激起最美浪花,这座城市的文旅创新,始终带着码头文化的烟火气与“敢为人先”的锐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谱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江城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叶慧林(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