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新能源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超14亿千瓦,占比突破40%。然而,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与传统电力系统的矛盾日益凸显,电价机制改革成为破题关键。2025年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以市场化手段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湖北作为能源转型先行区,更需把握改革契机,走好“三步棋”,为全国探路。
湖北地形“七山一水两分田”,城乡用电需求千差万别,若是一味追求规模扩张,难免陷入“建了电站却送不出电”的困局。近年来,湖北以“热力图”破题,将光照、风速、电网负荷等数据汇成数字图谱,精准标注每一片土地的新能源潜力。在通山县,光伏扶贫电站覆盖全县90%的行政村,年收益超2000万元,荒坡变身“阳光银行”。在江汉平原,连片光伏电站与鱼塘共生,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立体模式。在鄂西山区,分散式风电避开生态红线,沿着山脊线勾勒出绿色脉络。这样的规划,不是简单的“摊大饼”,而是让每一台风车、每一块光伏板都踩准土地禀赋的节拍,让新能源项目既接“天气”更接“地气”,避免了盲目扩张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电力输送难题,为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电价改革的核心在于破除“政府补、企业争”的旧循环,激活市场机制的源头活水。湖北作为中部能源枢纽,面对绿电消纳堵点、价格传导断点的现实考题,积极以市场化改革为“绿电”疏通脉络。在武汉电力交易中心,风电、光伏与火电同台竞价,企业用能成本下降5%,居民电价保持平稳,实现了多方共赢。除此之外,湖北积极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形成了以“中长期+现货”为主体的交易体系,新能源企业可根据实时市场价格灵活调整发电策略,提高了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这种“市场之手”与“改革之笔”的配合,让“绿电”从政策温室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为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改革的终极目标,始终要落在百姓的获得感上。新能源电价改革若只盯着装机容量的数字跃升,而忽视田间地头的电表转速,便成了“半截子工程”。在湖北,改革的温度正从三组反差中显现:山区乡镇曾经“用不起电”,如今屋顶光伏让村民多了份“阳光收入”;城市新能源汽车车主曾抱怨“充电比加油贵”,如今智慧充电桩在谷段电价时自动蓄能,成本直线下降;工业园区过去为电费成本叫苦,现在通过绿电直购,每年省下千万开支反哺技术升级。这些变化背后,是政策设计者对民生账本的精细测算,让清洁能源“供得上”而且“用得起”,使新能源改革从冷冰冰的技术账变成了有温度的民生账,真正让改革红利普惠共享。
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时代共识的今天,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湖北在这一改革浪潮中积极作为,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构建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相信在政策的引领下,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必将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沈思源(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